① 李小龙的资料

姓名;李小龙
小名;小黑
QQ名称;龙宝宝QQ号;766370036

性别;男
出生年月日;1988.04.19

体形:匀称
学历:初中
故乡:湖北 黄冈
近期的心愿:保密咯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弟弟,我
最喜欢的水果;香蕉.葡萄.火龙果
最喜欢的歌手;郑源,dj
最喜欢的卡通电影;火影忍者
最喜欢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喜洋洋与灰太狼[超级搞笑]
自己是否自恋:不~我是超级自恋,虽然自己长的不帅~但是就喜欢自己咋地?
最大的愿望:能找到自己的真爱
最想干的事:司机
最经典的一句话;女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② 怎样写影评

http://www.usstren.com/blog/user1/31/archives/2005/5039.shtml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看电影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电影基础知识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栖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6.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2、某类人物;3、对比性人物;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2、东西方观念;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③ 李小龙死因揭秘

李小龙死因揭秘,以下是几个不同版本的传闻:

A、伤患复发版

一说李小龙是个武痴,而且特别在少年时与人决战无数,因此不少人联想到他可能积下伤患,特别是头部,他最后是因为脑出现问题致死的。

还有部分说法出自于一些习武之士口中,认为李小龙不跟随传统教导,过分着急而练坏了身体。还有的说他练法不得当,导致血脉失调。

B、练功过度版

来自武术界的说法是:练功过度,或练功不得法,同样会损害身体甚至导致暴毙。有说他为了提升自己的武艺,过分辛劳导致最终无法负荷,并且在最后的几年,他在成名的压力下,心里负担也很重。双重的压力使他几近崩溃。

C、滥用药物版

据当时的检验报告显示:李小龙体内有大麻留下的物质,最后几年他精神渐渐陷于失常状态,无法通过心理调节解脱自己,加之他成名太快,操劳过度,体力精力常有不支之感,不得不依赖兴奋剂。

但是以法庭的审查资料来看,并未将其列为致命的因素,只是与后来女友丁佩给他服用的止痛药可能产生过敏有关,这也是当时医学上所能理解的唯一可能性。

拓展资料: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

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④ 李小龙死因到底是什么

李小龙是被人谋杀的!然而谋杀李小龙的元凶竟然是身为美国亿万大亨的休?博比!
休?博比是当时美国金融界巨头,名震各国,拥有一个古老而富有的家族。在李小龙死后的第四天,即1973年7月25日,休?博比录制了此盘录音带,详尽披露了谋杀李小龙的原由和过程:
事件应从五十年代讲起。1958年11月底,18岁的李小龙在由香港开往美国旧金山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上偶然结实了休?博比的唯一的女儿珍妮特。刚满十八岁的珍妮特自幼就任性无羁但却光彩照人,李小龙那古怪而自信的性格,勇武而凶猛的武技使得她竟然被神魂颠倒地喜欢上了这个东方人。
到达美国后,珍妮特便开始了对李小龙的追求,而李小龙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只是把珍妮特当作一个普通的朋友。从旧金山到西雅图,珍妮特毅然从纽约的“宫殿”飞到李小龙所在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然而李小龙对武术的执着和待人的冷漠,使得珍妮特含泪返回纽约。
四年后(1962年),正攻读医学硕士的珍妮特突然决定要出远门。休?博比先生也认为女儿只是和同学去迈阿密游玩,便不经意地答应了。事实上,珍妮特去了西雅图,旧情重燃的她仍然深爱着李小龙,并试图说服李小龙。李小龙忙于振藩武事的训练和应付来自各界的挑战,自然是不会听进珍妮特的话的。况且,武术对于李小龙而言,简直就是他的生命和所有的理想。
1963年6月的一天,珍妮特突然神秘地回到纽约的家中,并称已怀上了李小龙的孩子。但当珍妮特的哥哥迈克尔(当时已颇有名气的银行家)专程问及李小龙时,李小龙却对这件事情予以否认,并将已与艾琳达订婚之事告诉了他。这对于珍妮特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珍妮特患了精神病,住进了医院。1964年,珍妮特在家中喂婴儿吃奶,电视上转播着美国洛杉矶长堤举行的世界武术比赛,截拳道和李小龙的出现震惊了现场观众,更震惊了珍妮特和他的父亲休?博比。李小龙的自信成了现实:他成为令世界震惊的大英雄!然而就在比赛节目结束不久,珍妮特勒死小孩后也割脉自杀。悲痛欲绝的休?博比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李小龙必须死!
李小龙的日渐走红和成功,使得休?博比越发要除掉李小龙。迈克尔征得父亲同意,悄悄联合了黑手党准备对李小龙下手,结果狡猾的黑手党借此“洗钱”五千万美元,且趁机大加敲诈,迈克尔被激怒,声称要去自首,结果回家途中“车祸”丧生。丧女和丧子双重之痛愈发坚定了休?博比要杀掉李小龙的决心。不久,他找到了一位医术高超的脑血管专家,借助李小龙曾昏倒拍戏场的现象,一个阴险的计划实施了。
其实李小龙已患上了脑肿瘤,为了加速李小龙的死亡,休?博比和这位医学专家使用了一种导致血管爆裂的致死药物BMN(症状则与死亡一模一样)。计划顺利实施,不久,一代武星就这样流行般逝去了,休?博比也终于满意地笑了。
依休?博比要求,在休?博比死后,这盘录音带方公诸世人。一代功夫之王竟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不能不令我们扼腕太细。所幸的是,这一武林的世界之谜尚能得以大白于天下,也尚可慰藉众多的影迷和崇拜者了。

在美国吗 可以去西雅图问候一下高龄85岁木村啊 写书不是简单的事情 这书已出版 会引起轰动的 毕竟网络知道的很少

⑤ 李小龙到底是怎么死的求大神帮助

李小龙的死之今都是一个谜,对于他的死有好多种说法,有的说是被人暗杀死的也有的说是由于练电拳被电电死的,不过我从李小龙截拳道里看到有他的死因书上说是他脑里长了个脑瘤,他没有及时治疗在拍<死亡游戏>时有一天晚上他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就躺在床上睡觉,他老婆给他拿了药吃完也没注意就睡觉了,到第二天早上一代武打巨星就死了,具检查是药物过敏到之死亡. 癫痫猝死症 ========== 2006年2月,美国芝加哥验尸官詹士弗尔金斯在西雅图举行的美国科学院周年会议上称,医院解释李小龙的死因是错误的;他说1995年(李小龙是在1973年逝世)才被医学界确认的癫痫猝死症,相信才是李小龙的死因。癫痫猝死症会令心脏和肺停止,李小龙当时身心均感痛苦。 ======== 死亡传闻 ========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计划与当时的电影制作人邹文怀与演占士邦闻名的澳洲演员佐治拉辛比吃晚饭,希望说服后者在其新片死亡游戏中演出,当天他并无赴会;当晚被发现于女星丁佩家中暴毙。 死因众说纷纭,医院公布的资料说他是死于脑水肿,并指出他对一种含有equigesic的止痛药过敏,身体无受伤,除大麻外并无发现其体内含有其他毒品。有人认为李小龙是因为练功过度,疲劳致死,这种说法并没有很充足的证据,但是据说李小龙家中有给肌肉通电来刺激肌肉发达的机器,而且他在最后三部电影中的肌肉也特别好看。也有人认为他是死于药物过敏,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很充足的证据,但是他死前确实吃过一些药丸。 有人猜想李小龙是被一些中国的武术家毒死的,按照中国的传统,武术不外传,李小龙把武术教给洋人违反了这个传统,因此有中国人使用祖传秘方把他毒死,以使得尸检显示正常死亡,这种说法目前无确切证据。还有些非洲人认为李小龙没有死,而是在肯亚隐居练功,这种说法不但无确切证据,而且还与李小龙追悼会的录像矛盾。 -------------------------------------------------------------------------------- 谋杀李小龙的案情很复杂,促成他非正常死亡的恐怕不止一个原因,他的死很可能是多重谋杀的最后结果。其中关键的一环是投毒。李小龙死后,美国名人艾伯嘉即认为这是一起谋杀,凶手用的是一种草药。这种草药在人体死亡后迅速分解,可以顺利避开法医的药理检测。1995年,一本叫《李小龙之死》的地下出版物悄然上市,原作者声称对李小龙的死负责。虽然李小龙的崇拜者力言其说荒诞不经,但书上所讲的药理与病理均与李小龙症候相同,其说似非空穴来风。其实要证实此书所说真伪很简单,只要到曼哈顿查一下是否真有原作者其人,立便真相大白。奇怪的是,李小龙的亲属弟子竟没一个人去做这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这件事交给私人侦探,其实也花不了几个钱。问题很明白,有人宁愿保持一个谜,而不愿知道一个事实。 1998年,美国俄亥俄州侦破了一起药物谋杀案,一个流浪艺人毒杀了一个单身妇女。为了继承这个女子的巨额财产,艺人骗取了她的芳心,结婚之后,偷偷地给她吃了一种慢性毒药。痴女体质迅速下降,经常头晕,甚至几次昏倒。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激怒之下突然死亡。警察介入了调查死因,艺人的猴子把剩下的毒药交给了警察,于是真相大白。顺藤摸瓜,警察发现艺人已用相同的方法毒杀了几个女人,她们均死于脑部病变,而且死后均因查无毒痕而被判为正常死亡。请大家注意一点,那就是:死者的后期症状与李小龙惊人地类同! 相同的结果往往出之于相同的起因,所以,我相信李小龙死于谋杀。至于谁杀害了李小龙?这并不难固定一个范围:李小龙伤害了谁?李小龙妨碍了谁?谁可以从李小龙的死亡中受益? 李小龙是死于周密的策划。下午四点,李小龙独自留在了公寓。下午六点,有人听见他大喊大叫并撞击大门。晚上七点,李小龙的好友陈正先生从李家知道李小龙已经死亡。而守在李小龙身边的人的说法却是,他们九点半才发现李小龙昏迷,十点半抢救无效才送医院,十一点正式宣布死亡。这中间四点至七点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七点至十点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觉得只能用三个表述,那就是“天知道”!事实只能是:李小龙六点左右已经死于非命,“当事人”在七点前已经把李小龙的死讯通知了他的家人。这个通知李家的人是谁?找到他,或者是她,也就等于找到了凶手。令人奇怪的是,闻知凶信的李家的平静出人意外,好像发生的事与他们无关……令人奇怪的是,法庭传唤了许多无关紧要的证人,却偏偏不要陈先生出庭作证。法庭问了许许多多无关紧要的事,却偏偏不问李家是怎样在七点之前就知道李小龙已经离开了人间!令人奇怪的是,法庭竟没有把莲达、邹文怀、丁佩三个人的谎言列为案情侦破的突破点,全然不考虑他们各自隐瞒了什么,共同隐瞒了什么!而这此些,对于侦破上此案并非不重要!警方装聋作哑,法官装聋作哑,律师装聋作哑——于是,李小龙的死就不了了之。大家感到奇怪吗? 大洋彼岸一声冰冷的枪响,传来了李国豪死于非命的消息时,我就知道这又是一桩不了了之的千古疑案。 李国豪明明白白地死于枪口之下,可是科技水平天下第一的美国警方,竟然无法判定凶手是谁。还有比这更奇怪的事情吗?开枪的是麦西,枪来于总管,弹药来于特技——三个人都有嫌疑,但都证据不足。于是,“法不责众”,大家都走吧!警方认为,一种可能是枪里装了真子弹,一种可能是枪膛里原有一颗子弹头,空弹击发射出了它。警方至少漏掉了一种假设:一个弹头从枪口上方塞进了枪膛。警方还可能漏掉了另一种可能:一个杀手用套了高级消声器的枪袭击了李国豪。警方无法判定,只好以死于非命论定,放过了三个嫌疑人,同时也放过了真凶。难道事情真的就那么复杂,能难倒世界一流的美国警方吗? 事情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武器专家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难题。只要计算一下射程和穿透效果,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是一颗常规子弹。只要检验一下枪膛药痕和弹道擦痕,就可以判断枪膛里是不是先有一颗子弹。只要检测一下弹头旋转系数,就可以判断弹头是不是从枪口塞进去的。只要对现场枪声进行声纳比较,即可判定这一枪击发的是真子弹还是空弹。只要校对一下弹头的射入角度,就可以判断李国豪是不是真的死于麦西开的那一枪……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警方无人想到这些、法庭无人想到这些、律师也无人想到这些……这是为什么?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警方无意追究事实真相! 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李国豪确实死于布置周密的谋杀,其周密程度甚至不次于谋杀李小龙。李国豪本身并没有什么罪过,他的死仅仅因为他是李小龙的儿子。他受了株连。

⑥ 求影片《卡桑德拉大桥》全部介绍,急!!!

《卡桑德拉大桥》(THE CASSANDRA CROSSING)

【原 片 名】The Cassandra Crossing
【中 文 名】卡桑得拉大桥
【出品公司】Carlton
【出品年代】1976
【首映日期】1976年12月18日
【MPAA级别】R 级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74292/
【IMDB评分】5.9/10 (1,017 votes)
【国 家】西德/意大利/英国
【类 别】剧情 / 惊悚 / 动作
【导 演】George P. Cosmatos(乔治·科斯马图斯)

【内容简介】

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德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迎头阻击,其中一名罪犯被击毙,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病毒给打碎溅到另一名罪犯身上。两名歹徒感染病菌。一名被当场被擒。不久腐烂而死。另一名恐怖分子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车上快乐的旅客们还不知道自己随时都可以被细菌所染。

这种病毒染得非常快,很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病毒,国际警局为这种病毒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

此列车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引起人们骚动。车上的科学家通过自己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了病毒,可是上级却不相信他,最后科学家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细菌研究人员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年青的女作家与其丈夫被卷入战火中。研究组织为接下火车上被染者。必须要通过不能承受该火车重量的“卡桑德拉大桥”。灾难出现了,火车脱轨,大桥爆炸,细菌通过空气在扩散.....

由英国、意大利和德国联合摄制的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制作于1976 年的《卡桑德拉大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在我国公映,其后也偶尔在电视台播放,所以观众对它的故事并不陌生。这部20多年前的老片几乎没有今天好莱坞大片惯用的电脑高科技,却照样把剧情拍得扣人心弦,而从中传递出的那种面对病毒的大无畏和对病人的爱心及人道主义精神更给人以震撼,该片的结构几乎成了灾难片的经典模式,还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影片。

当年《卡》片公映时观众可能只熟悉女主角“詹妮弗”的扮演者索菲亚·罗兰,现在回过头去翻翻主创名单,发现影片阵容是毫不夸张的“豪华大卡斯”:除了索菲亚·罗兰这个意大利“国宝”,导演乔治·潘·考斯马托斯也来自意大利,他的《逃亡雅典娜》、《第一滴血》等作品也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男主角“张伯伦大夫”则由英国老牌演员理查·哈里斯担纲,他最新的银幕形象是《哈利·波特》前两集中白胡子的“邓不利多校长”,可惜老爷子去年底去世,所以不妨让我们再从《卡》片中重温他当年的风采;扮演“麦肯奇少校”的波特·兰卡斯特同样不可小觑,他是1960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帝,其他演员如艾娃·嘉德娜、马丁·西恩等也都是欧美影坛的重量级演员;此外别忘了那个演“海利神父”的黑人明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美国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

这些大牌演员的高超演技自然无可挑剔,而该片的配音队伍同样是如假包换的“全明星阵容”,影片完全体现了上海电影译制厂黄金时期的水准:毕克的“张伯伦”,丁建华的“詹妮弗”,富润生的“麦肯奇”,就连配角也都由尚华、赵慎之、施融等担纲,他们的传神演绎为影片如虎添翼,比如“张伯伦”和“詹妮弗”这对欢喜冤家在包厢里的几场斗嘴的戏,那些妙趣横生的台词和尖刻的讥诮简直令人要为两位幕后英雄叫好。所以《卡桑德拉大桥》的拷贝尽管已经陈旧、画面有些磨损,但即使只是闭上眼睛欣赏,你都能体验到一次完美的“电影之旅”。

⑦ 李小龙之死

李小龙死因: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于女星丁佩家中猝死,医院公布的资料称其死于“脑水肿”。

1973年7月20日,正当壮年的李小龙突然去世,救护车将李小龙送到伊丽莎白医院,后被证实已经死亡,当时李小龙还未满33岁。追悼会当天香港几万人涌向葬礼只为送他最后一面,所有香港明星到场吊唁, 李小龙的同事和好友苗可秀、小麒麟等也纷纷到场送别。诸位亲友瞻仰了李小龙的遗容香港葬礼结束后遗体被运往美国后又举行的葬礼仪式,后下葬于美国西雅图公墓园。

李小龙的墓地位于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那里被全世界武术爱好者视为圣地。李小龙的墓碑是绛红色的,上面有他的照片、英文名字“BruceLee”以及中文原名李振藩。墓碑上面还注明,他是截拳道的创始人。在他墓碑的下方是一块黑色的类似一本翻开的书的石雕。左面一页刻着道家的黑白太极图。图两侧用中文刻着这样两句话:“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英年早逝,1993年他儿子李国豪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州拍摄影片《乌鸦》时意外身亡,李国豪的墓碑就在李小龙的右侧。

李小龙在香港的故居位于九龙塘金巴伦道41号的独立别墅,1972年由一美籍商人手中购得,李小龙在1972年迁入,命名“栖鹤小筑”(“栖”字是用简体的“栖”命名)。

在李小龙去世后,邹文怀等业主透过律师以85万元出售给余彭年,余氏再租出成为“时钟酒店”(可理解为“计时收费”)。2008年四川地震后,余氏将包括李小龙故居等五块地皮出售,每售出一幅地皮即捐出2,988万元给四川灾区。

拓展资料: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他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1962年李小龙开办“振藩国术馆”,1967年自创截拳道,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逝世,享年33岁。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补拍版《死亡游戏》的开映日6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7月8日为错误翻译)。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同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98年11月,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电影巨星奖”。

李小龙一直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还有更多的事要做。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要向世界所展示的也只刚刚开始而已。他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他希望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部分文化。

李小龙的武术观极为实际,目标是实战中取胜,1969年他就说,他走的习武路线是讲求实效的街头打斗,所有招式都能派上用场,一切招数都可以为他所用。因此他甚至会用一些近乎无赖的打法,而这么做也并非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在对手说话时抢先出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礼行为。现实化的表现,还包括蹑手蹑脚的神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似的机警。这是现实生活里一个武者所必需的,远不是别的电影里角色们大摇大摆、毫无防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