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温斯顿·丘吉尔有哪些生平事迹

温斯顿·丘吉尔生于1874年,卒于1965年。曾先后在哈罗公学和桑赫斯特军事学校学习。1895年起在部队当军官,多次参加过殖民战争,镇压过印度、苏丹等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起义,同时兼为报刊撰稿。1899~1902年英布战争期间,任驻南非军事记者。1904年转入自由党。1906年当选为下院议员(自由党)。同年出任副殖民大臣。1908~1910年任贸易大臣。1910~1911年任内政大臣。1911~1915年任海军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参加了安特卫普保卫战和大撤退;1915~1916年达达尼尔战役时为该战役的组织者之一,后因此次战役失败而辞职。1917年任军需大臣。1919~1921年任陆军大臣、空军大臣。1921~1922年任殖民大臣,致力于加强英国殖民军队和建立基地的活动。20世纪20年代重返保守党,自1924年起至去世,一直任保守党议会议员。1924~1929年任财政大臣。1930~1939年从事新闻工作。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39年9月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出任首相。1941年7月,英苏签订了关于对法西斯德国采取共同行动的协定。1942年5月又签订了对德战争同盟条约,出席了德黑兰会议、克里木会议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大选中工党获胜后,其内阁辞职。1951~1955年再次出任首相。1955年下台后,退出政治活动。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世界危机》。

Ⅱ 丘吉尔的生平大事介绍。

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

Ⅲ 丘吉尔作为英国总统还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认为学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丘吉尔这个人,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总统,带领自己的国家一步一步的走向繁荣,他出身于英国著名的斯宾塞家族,当过随军记者,还成功越过狱。正是因为他所经历的,才能铸就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总统,并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且据网络上面说,丘吉尔这个人是长得非常帅的,颜值非常高,据说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喜欢他的小女孩。

瑞典文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丘吉尔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成就如此之大,此前从未有过一位领袖人物能两样兼备而且如此杰出。”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获得莫大的成功,还是离不开自身的默默努力。

Ⅳ 谁知道哪里能下到《丘吉尔。好莱坞年代》

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25040&fpage=1
上海电影译制厂经典影片

Ⅳ 丘吉尔在美国是怎么出的车祸的

丘吉尔在担当普通议员期间,似乎是命运在操纵他的战功与失败,如今,他又将尝试那受挫的局面了。

30年代对英国和丘吉尔来说都是苦难的年代。这时英国经历着经济大萧条,丘吉尔返回政府工作的前途渺茫。他只好带着家人去美国旅游,或是住在郊区的别墅里写作。

他在美国遇到了车祸。当时,他正在纽约第五大街徒步行走,他忘记了纽约的交通规则和伦敦不一样,不是靠左而是靠右通行。横过马路时他只管往右侧着,看右前方没有车就只管往前走。就在这一刹那,丘吉尔听到了刺耳的刹车声,同时感到被汽车撞上了。

他被抬到人行道上时已经失去了知觉,骨头断了15根,遍体擦伤体内出血。他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在医院他不得不度过一些不愉快的时光。值班医生首先要问清楚患者的家庭收入,以判断他是否有能力支付医疗费。丘吉尔忍着巨大的伤痛,总算说清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才被抬到了手术台上。

丘吉尔很快康复了,他不甘心就此在政治上寂寞下去。一个人在战场上阵亡就完了,而在政治上下野却能东山再起。丘吉尔的经历无疑证明了这一点。30年代,丘吉尔曾几次试图返回政府,并为此进行了处心积虑的斗争,可是他都失败了。但他还是不放弃。丘吉尔是不知道“放弃”一词为何意的。

当然,30年代的丘吉尔仍然是下院议员,他经常去议会演讲,发表自己的政见。

Ⅵ 丘吉尔是谁

英国首相,政治家,战略家,著作家。出身贵族。1895年桑德赫斯特皇家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骑兵部队任职。其间,以记者身分随西班牙军队报道古巴独立战争。1896~1898年随英军参加镇压印度西北部居民起义和苏丹马赫迪起义。1899年辞去军职,作为《晨邮报》随军记者参加英布战争,曾被布尔人俘获,后越狱逃脱。回国后投身政界,当选为保守党议员。1904年转向自由党。1906~1911年先后任殖民副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1911年出任海军大臣,领导组建海军参谋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命令海军提前进入战备状态。1915年11月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失利被迫辞职后,前往法国作战,任步兵营营长。1916年退役回国,任议员。1917年7月出任军需大臣,重视坦克的研制和生产,力主建立独立空军。1919年1月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仇视俄国十月革命,煽动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1年2月任殖民大臣。1922年大选失败后退出政界,从事绘画和写作。1924年11月出任财政大臣。1929~1939年工党执政期间,未担任任何公职。

年代,丘吉尔在德国纳粹势力急剧膨胀、战争危机日益严重情况下,不断提醒政府和公众注意英国国防实力有被德国超过的危险,反对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谴责《慕尼黑协定》,主张加强军备,建立以英法联盟为核心包括苏联在内的反德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39年9月3日出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10日德军闪击西欧当日,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保守党下院领袖,迅即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英军自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投降后,在英国孤军奋战的危难时刻,他以其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领导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在不列颠之战中击败德国空军,迫使A.希特勒放弃进攻英国的企图,使英国成为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大本营和解放欧洲的反攻基地。他强调保卫海上交通线,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借助美国的实力重返欧洲大陆,彻底击败轴心国。1940年9月批准以英国部署在西半球的海空军基地交换美国50艘驱逐舰的协议。12月请求F.D.罗斯福增加援助,并促成美国通过《租借法案》。1941年1月派遣二军参谋部代表与美国军方会谈,制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即宣布援助苏联;7月12日与苏联达成军事协定,规定在战争中联合行动,不与德国单独谈判和媾和。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对日宣战。

二战期间,多次与美、苏首脑会晤,制定联盟战略,达成一系列协议。1941年8月13日与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确定两国共同对德政策和战争目标。12月~次年1月与罗斯福举行华盛顿会议,决定建立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以协调两国战略、共同使用两国资源和战略物资,并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与美、苏领导人有重大分歧。1943年1月与罗斯福举行卡萨布兰卡会议,反对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主张加强地中海攻势,进军意大利。1943年11月22~26日与蒋介石、罗斯福举行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11月28日~12月1日与罗斯福、JV.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决定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并就战后欧洲秩序的安排和国际组织的建立进行讨论,签署《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总协定》。1945年2月与罗斯福、斯大林举行雅尔塔会议,就分区占领德国、对德实施管制、波兰的边界划分和政府的组成、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等问题达成协议。7月17~28日与H.杜鲁门和斯大林举行波茨坦会议。28日,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而辞职。

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美英联合对抗共产主义,拉开“冷战”帷幕。1948年10月提出以英美特殊关系、欧洲联盟和英联邦为基石的“三环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对美国扩大战争和进行核讹诈。1951年10月再次当选为首相。1953年受封爵士并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因年迈退休。卒于脑溢血。

Ⅶ 丘吉尔为什么在波茨坦会议之前被英国人弄下去了

这主要因为丘吉尔所代表的保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符合英国人民战后的实际需要,在选举中犯了一系列错误。而艾德礼所代表的工党则准确地把握了英国人民战后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符合民心的竞选纲领,因而能够在选举中获胜,把丘吉尔拉下了台。

具体点说,保守党的失败绝非偶然,丘吉尔是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但他没有看出国内民情的变化。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未来,憧憬著战后应该出现的“新英国”。“人民的战争”应该人民创造出美好的前景,这是当时英国人的共同愿望。早在1941年6月,政府就曾组织一个委员会来考虑战后的社会发展问题,委员会大大是威廉•贝弗里奇爵士,他曾担任过劳工交易所大大和伦敦经济学院院长。1942年12月,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http://ke..com/view/87.htm,这份报告为战后建立“新英国”勾画了蓝图,是建设“福利国家”的指路标。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英国人——不分阶级,不分贫富——都有权享受社会福利制度的保护,“从摇篮到坟墓”,永不受贫穷疾病之苦!这样一个前景显然为千百万的普通英国人打开了通往光明之路,从今往后,英国将消灭贫穷,而贫穷曾使多少古往今来的英国人深受苦难!《贝弗里奇》报告引起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的心被深深打动了。一年中,几十万份《报告》被售出,许多人排长队购买这本小册子。到年底,百分之九十五的英国人知道了这份报告,包括正在前线打仗的普通英国士兵。人们怀着无比期待把战争进行到底,他们相信,新时代的曙光一定会到来。丘吉尔对这种情绪显然是低估了,他对《贝弗里奇报告》一直掉以轻心,并没有把它放到保守党的议事日程。工党却对建设“新英国”做出了比较积极地反应,早在1943年2月,工党后座议员就发动议会辩论,要求政府接受《贝弗里奇报告》。1945年大选前工党又发表竞选宣言,其中说工党将在英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大不列颠共同体”。工党的积极态度与保守党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党在大选中胜利便是理所当然了。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二战后期更加关注战后的发展建设问题,更关心自己的生活,在这方面,保守党不如工党积极,没有看清民情变化,所以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