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点微电影讲述的是什么意思

一个女孩的梦境总是与现实重合,偶然的一场邂逅,让她对他不能忘情。现实中的丈夫与这个男人不断重合,最后,对于新情和旧爱,不断在她的生活中交织。 做摄影师的泽宇发现最近妻子罗小凡似乎和平时不太一样,一些异常的行为和举动逐渐引起他的怀疑和注意。小凡会收到一个男人的情书,但这绝不是来自丈夫泽宇的。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聊天记录,都会出现一个男人的“影子”。小凡似乎很沉醉于对他的爱恋。一次偶然的旅行,让小凡认识了旅行团的导游陈宁伟。短暂的旅途让他们似乎对彼此都有好感。小凡总是在现实中的爱人泽宇和宁伟中纠结,宁伟也发现小凡的一举一动在某些时候竟然像极了自己的前女友曼妮……短暂的旅行结束后,小凡发现自己不可抑制的爱上了宁伟。她不想再去逃避,夜以继日的思念让她再次去那里找宁伟。还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旅行团,还是那个地方,不同的是,这次去,小凡感觉自己已不再是游客,而宁伟也不再是导游,而是她的爱人。 刚刚失恋的宁伟看到小凡时,心中除去感激就是感动,不能忘怀于曼妮的宁伟,在酒精的作用下把小凡当成了她……不该发生的事情迟早还是要发生。然而,清醒后的宁伟知道他和小凡根本不可能在一起。遭到拒绝的小凡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她的执着和爱或许真的感动了千里之外的宁伟,小凡突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收到了宁伟的情书,接下来,她又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泽宇终于发现了妻子的异常,他决定一定要找到这个卑鄙的“第三者”,就算离婚,也要夺回男人的尊严。按照他们约会的地址,泽宇第一次跟踪了小凡。然而,让泽宇吃惊的是,小凡在咖啡厅中并没有约会对象,只是她一个人面对两杯咖啡在“自说自话”。…… 小凡请求泽宇和她协议离婚,她说宁伟对她很好,她不再需要他的爱了。泽宇面对妻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你的妻子患了情爱妄想症,这是妄想症的一种,病人会以为自己正和某人恋爱。这类型在女性中较为常见,但也可在男性身上发生。幻想中的恋人很多时是遥不可及 (对方不是条件大高,就是已结婚),甚至乎对方只是一个「魅影」,在现实中根本并不存在。病人还会一口咬定是对方先爱上了自己,但实际上两个人只有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真正接触。虽然病人有时会替对方编织藉口,但也会恼羞成怒,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如跟踪、骚扰、袭击、绑架,甚至谋杀等。” 泽宇终于明白了最近离奇发生的这一切事情的原因。他决定陪伴小凡,治好她的心理疾病,帮助她走出这个阴影…… 时光流逝,经历过这一切的罗小凡终于明白了生命中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或许在某个时刻她还会忆起那个人,那段往事,那个地方,但那都终将是生命的过往……与自己十指紧扣的依然是泽宇那双有力的大手。当过去的一切已经走过,当我们已经选择,当时间不能倒转,当一切回到原点,或许最终留下来的只有你的爱人……

2. 微电影 镜头拍好了 可以先剪宣传片再剪成片吗

先剪成片再剪宣传片会容易很多,不过如果你对微电影的理解足够透彻,画面感足够强的话,先剪宣传片再剪成片也没什么影响

3. 观看微电影《足寄》后的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
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4. 谁能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浅析微电影,主要是从大众文化角度,这是汉语言的毕业论文,需要找个切入点

切入点:以微字切入。微,虽小,却脏全。微,虽短,却大智慧。微,精练,而受众广。微,一针见血,而透彻人心。微,情节简洁,却感动人心。微,过程平淡,却道出人生道理。以微入题,我觉得非常合适。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继续问我。希望帮到你。

5. 我是个18岁的男生。今年高三了。刚才我看了一下我们年级励志的微电影。有感而发:“为什么人和人差别这

其实最复杂和最恐怖的生物就是人,不一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个透彻,就是你现在18岁还在读书,但是有千千万万个同样是18岁的青年却已经在外拼搏打工,创业,,,,只是生活环境和选择的路不一样而已

6. 微电影《老爸很难》观后感

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题记
很少有一首歌曲就能让我们哭泣不已,但这首歌曲做到了,它的音乐它的词句,都深深的烙印在我们心上。
每一个父亲都有爱孩子的方式,每一个父亲,无论贫穷,无论艰难都有永远爱孩子的心。而每一个孩子,都对父亲有种感觉,不懂和懂得感觉。懂了便分担和没有开始分担,或者不理解的叛逆与伤害。
就像燕燕和她父亲,年轻时他是女儿的骄傲,人老了,他不会让女儿难堪,只为强忍病痛在她一辈子最重要的时候牵着她的手走一程,即便那一程不完美,但却充满多少苦衷。只不过是,为了女儿,一辈子肩上由青丝换做白发,由青春张扬得意到人老沧桑,总害怕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乱了方向学坏。他在经历中得到的经验,他吃过的亏想告诉我们,想传授予我们,而在那个时候我们却不从懂得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有着难饮的伤痛,而我们却在脸上浮出浮躁的表情,我想到了他那一刻的眉头,紧了心头。
看过《父亲》,不禁想起我那日渐老去的爸爸,爸爸,忘不了您操劳的身躯,忘不了您疲惫的身影,虽然您对我没有太多的话语,但我知道,您有一颗深爱着我的心,是您让我对情感有了更透彻的领悟,爸爸,我会在您所赋予的时间中明白您给我的每一个关怀,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尽,但坚强的信念,仍在您的额头闪光,您在我心中永远高大伟岸,您的青春,在我的成长中流逝:您的黑发,在我的成熟里霜白;您的眼睛不再明亮,您的脊梁不再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