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沂水县志的沂水概况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沂山南麓,临沂市北部。隋开皇十六年(596) 改东安县为沂水县,沿用至今。因沂河流经境内而得名。此后沂水县境域又多次变动。1990年,全县总面积为2434.8平方千米,辖10镇、21乡。
沂水县是个山区大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62.5%。其山脉多为沂山、蒙山山脉。北部沂山南侧的泰薄顶,海拔916.1米,为县境最高峰。境内大小河流622条,其中沂河为山东省第一大河。北部的跋山水库,为山东省第三大水库。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雨雪较少。1990年,全县人口1107917人,汉族占99.55%,还有回族、满族、藏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壮族等16个少数民族。沂水县物产丰富,现已探明矿藏32种,以铁、花岗岩、石灰岩、钾长石、石英岩为主;是全国花生生产基地县、百强县;烤烟享誉省内外;苹果、山楂、板栗、核桃、柿子、桃等干鲜果品丰富。沂水酸枣仁产量居山东省第二位,是全国酸枣仁生产基地县。
沂水县是农业县,农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农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地瓜、花生、黄烟等,畜牧业以猪、羊、牛为主。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7664亿元,是 1978年的2.89倍、1949年的11.9倍。
改革开放后,全县工业生产和乡镇企业获得快速发展。1990年,全县形成食品、纺织、建材、化工、裘革、冶金等14个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达7929个,工业总产值7.325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6%。主要产品100多种,有13种产品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产品。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人1754元,比1980年增加1.7倍;农民人均收入507元,比1980年增加4.5倍。城乡存款5.038亿元,比1980年增加6.08倍,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90年,全县有省、县、乡公路28条,总里程546.11千米,村村通公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辐射状交通网。邮电机构有30处,邮路总长度3113.5千米,城乡电话总容量4120门,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邮电通讯网。
沂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属旧石器晚期的南洼洞遗址,新石器晚期的干洞遗址,著名的齐长城遗址等。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文化事业获得更大发展。l99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67所、中等师范1所、职业中学5所、小学1230所、幼儿园44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基本齐备。
沂水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委、分局曾驻此。《大众日报》在此创刊,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此成立,沂水一度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和指挥中心。罗荣桓,徐向前、洪涛、黎玉、张经武、朱瑞、王建安等均曾在此战斗工作。抗战时期,在中共领导下,沂水人民奋勇抗日、支持抗日。发生在沂水的重大兵事就有9次,先后成立了11支抗日人民武装,有3170名青年参军,966人为国捐躯,并涌现出模范军属王步荣,拥军支前模范李强德,“沂蒙红嫂”祖秀莲和“战斗模范村”李家峪,“丛山密林的红堡垒”南墙峪等典型代表。解放战争中,又成为山东解放区的重要根据地,全县出钱出力出人支援解放事业,有11926人参军,2474人壮烈牺牲,支前民工有27万人次。粟裕、陈毅在沂水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沂水县人民为民族解放、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㈡ 祖秀莲的人物经历

1941年冬,日本侵略军调集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11月6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侦察任务途中,突与一队日军遭遇,被敌击中数弹倒地,后日军又趋前连击两枪,并用刺刀乱刺其腹部,认定郭已死后离去。郭伍士苏醒后,被祖秀莲发现,立即扶回家中抢救。先用温水擦净郭全身血迹,又对其身上多处伤口予以清洗和包扎。为防日伪军搜捕,祖秀莲一家在西山沟里挖了个山洞,将郭伍士转移到山洞里,每天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因缺医无药,加之山洞潮湿,数天后,郭伍士伤口化脓,全身发烧,处于半昏迷状态,大便也不能自理。祖透莲十分焦急,到处打听药方,并采集中草药,天天为郭擦洗伤口。为了使郭早日痊愈,祖秀莲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郭吃。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救治,郭伍士的伤口一天天好转,后转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1942年10月,日伪军,12万余人再次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祖秀莲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抗大一分校掩藏文件和物资,并同妇救会其他人员一起积极救护和疏散八路军伤员。
1947年,郭伍士复员,没回原籍山西省辉同县,而在沂蒙山区安家落户。1958年,他正式认祖秀莲为母亲,并带爱人和两个孩子迁至桃棵子村,同祖透莲住在一起,以照顾老人。1970年底,祖秀莲不顾80岁高龄,仍到南墙峪水库工地劳动。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㈢ 沂蒙的人文地域

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
沂蒙,这里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沂蒙百姓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祖秀莲
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在这里,有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
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
在这里,有共和国大大刘少奇、开国元勋陈毅、徐向前、罗荣桓、开国第一将粟裕、谷牧、罗炳辉、抗日英雄张灵甫、张自忠、刘震东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体,留在这一片片充满神奇和静谧的土地上。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动人的革命故事,至今让人肃然起敬。
沂蒙,又称沂蒙山区,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主要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历史上的沂蒙,大致包括山东省临沂市的三区九县(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郯城县、费县、平邑县、苍山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和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莒县、潍坊地区的临朐县、济宁市的泗水县,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部分,江苏省连云港市、邳州、新沂、赣榆、东海等县市的一部分地区等。

㈣ 长征沂蒙红嫂是谁

长征的没听说过,只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
“沂蒙红嫂”是享誉海内外的光辉妇女形象,是千万沂蒙妇女翻身求解放,追求光明,追求博爱的典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妇女在中国*的领导下,她们焕发激情,冲破束缚,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动人乐章。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她们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她们用家里仅剩的一把小米,一只母鸡熬汤给伤员养伤,甚至用自己的乳汁疗救伤员;她们在敌人的刺刀面前宁死也不暴露我军伤员的藏身之处;她们毅然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搭起“人桥”让部队通过;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抚养革命后代。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张志桂、张秀菊、“沂蒙六姐妹”等等,都是千万名“红嫂”的杰出代表,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沂蒙精神光照千古,沂蒙红嫂日月光华。红嫂故事激励代代沂蒙妇女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红嫂们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不断弘扬、丰富并发展着沂蒙精神。

㈤ 祖秀莲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公映

齐鲁网2014年6月9日讯复(通讯员 李成臻)由沂制水县委组织部、沂水县委党校等联合拍摄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近日公映。这对提高全县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为沂水县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年初,针对沂水县红色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沂水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决定拍摄一部弘扬沂蒙精神的电影,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新颖教材。经仔细斟酌,电影最终定名为《祖秀莲》。二三月份,校领导会同组织部等部门紧锣密鼓的筹备电影的剧本、演员、装备等工作,四月份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开始拍摄,历时近一个月,于四月底杀青。该片主要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郭伍士,郭伍士复员后回到沂蒙山区奉养祖秀莲终老的感人故事。广大党员干部观看此片后,深受触动,深受教育,纷纷表示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工作实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展现自身良好形象,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㈥ 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故事

1、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中负伤,冲出敌人包围圈,跑到马牧池村西河岸边,在坟茔、树木间不停地躲闪、奔跑,敌人不停地寻找、追赶。

明德英看见了小战士的处境,迎上去将他拉进自家窝棚里,按在床上,盖上破烂不堪的被子。不一会,两个日本兵追赶过来,窝棚门矮得低下头都难走进去。日本兵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战士的身高、衣着,问她见到小战士没有。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两个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

日本兵走后,明德英上前揭开被子,发现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烧水做饭,毅然将乳头塞进小战士嘴里,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得救了。

随后,她又和丈夫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给小战士。她还天天用盐水为他清洗感染流脓的伤口。半个多月后,小战士伤愈归队。

2、沂蒙六姐妹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

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纳军鞋500多双,她们还经常在村子,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3、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

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

4、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抗战期间,渊子崖村群众坚决抵制日伪军敲诈掠夺。1941年12月19日,盘踞在小梁家的伪军约156人包围渊子崖,被自卫队用土炮打跑。20日上午10时许,日伪军1000余人扑向渊子崖,自卫队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拼死抵抗,直到太阳偏西敌军才拥进围子。

村民誓死不降,用原始的武器与日伪军展开逐屋逐户的巷战。傍晚,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一个连及县、区武装赶来支援渊子崖,敌人被迫撤退。

此战役中渊子崖自卫队员共歼灭日伪军100余人,但也有147名自卫队员和男女村民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渊子崖民众英勇抗敌的事迹,在莒南党史和山东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被当时的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其事迹载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1995年被拍成电视片在中央台播放 。

5、厉家寨

1951年,厉月坤任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着厉家寨人改造家园。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

在新时期,沂蒙精神仍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令无数后人敬仰。

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沂蒙精神必将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㈦ 沂蒙精神距今多少年,是谁提出的

启蒙精神距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是当时一个比较出名的科学家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