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全集
① 魏源生活于什么时期,有什么著作
魏源(清代思想家)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其它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005年,作品结集为20卷《魏源全集》
② 推荐几本书,理论的,有定律的书。最好大师级的书。
简要推荐几本:
纯粹理性批判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类理解研究
书不求多但求精,慢慢体会吧
③ 魏源和严复有什么区别
魏源主张“施夷长技以制夷”即在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强国的目的。 严复则希望中国实行“变政”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所以两人思想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后者主张学习“政治制度”。 都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启蒙思想家.一个著书,一个译书. 魏源(1794年—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邵阳县金潭人,(今隆回县金潭乡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贯。著有《海国图志》50卷,《圣武记》,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近年有<魏源全集>出版发行. 启蒙思想家--严复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 》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但也因其逆潮流而 为多受世人的指责。
④ 《魏源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他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了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没有允许他的请求。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正统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需在初一和十五上朝。正统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⑤ 魏源传的作者简介
夏剑钦,又名祖尧,1945年生,湖南浏阳人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多年从事乡贤文献的整理出版和研究。近年主持编辑出版《魏源全集》以来,尤对魏源生平、著作和思想等方面深入探索钻研,创获良多;进而深入浅出,撰成《魏源传》一书 这是作者继上世纪为《祖国丛书》撰著《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以采的第二部湘贤人物传记,资料翔实,考据精审,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可读性作者另有《通假字小字典》、《三湘纪胜》、《浏阳方言研究》及《同义词词典》等著作多种 现为岳麓书社编审,任《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⑥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出自何处
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县(今在隆回县)金潭人。其祖父魏至顺,因变卖家产救邵阳县全县灾荒而使家道中落。魏源在幼年时代家境已经贫寒,这就使他与中下层社会有较多的接触,了解更多的民间疾苦。魏源九岁时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的麦饼对说:“腹内孕乾坤。”令考官大为惊异。嘉庆十五年十六岁时中秀才,道光二年二十八岁时中举人,至道光二十四年五十岁时方考中进士,历官江苏扬州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等。
魏源反对脱离实际的“心性迂谈”和“玄虚之理”,提倡“亲历诸身”和“验诸实事”,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与行动取得的,即使有聪明的天资,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也不能获得智慧。后天人为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天资的自然差别。他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魏源完全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又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现代人的经验比之古代人的经验重要,“身教”也比“言教”重要。他把人的认识比喻成“水”,把客观事物比喻成“盂”,认为“水”须随“盂”的方圆而方圆,人的认识也必须随“古今”、“南北”的不同,而“设身处地”去加以考察,才能使认识符合“古今”、“南北”的不同情况。他反对凭空虚构理论,认为:坐在屋里谈的空道理,拿出去实际检验,“其效者十不三四”。在认识的问题上,他认为:“独得之见”不如“众议参同”,“合四十九人之智,智于尧、禹。”人们的认识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切磋,相互综合。以上是魏源在《默觚》一书中反映出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默觚》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他说:“一生变,变生化,化生无穷。”、“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突出地讲到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变易进化的观点,他说:“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还表露出一些“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思想,魏源认为:矛盾的相克和互相转化,必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这是他主张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他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指出:做事是否恰当,要靠思想是否正确;但“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即思想的正确与否,必须受所做的事的检验;他把这两者的关系,生动地比喻成秤与物的关系,指出“无星之秤不可以称物,故轻重生权衡,非权衡生轻重。”在讲到“法”与“人”的关系时,他说:“法必本于人”,即客观的法则要靠人去运用,但“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即人也必须遵照客观的法则,而不能任意造作。魏源在《皇朝经世文编》一书中反映出的反对主观主义,提倡尊重客观实际的思想,为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学术界开创了一种新风气。魏源晚年与龚自珍一样,接受了佛教的影响,他认同“虚空”的力量,“虚空之力,能持天载地”,“愈虚则力愈大”。认为“心”如果“无可欲则自虚,无可恃则自虚,虚则自灵矣”,“诚能心不受垢如目之不受尘者,于道几矣。”认为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包容和支配宇宙万物,万物皆备于我。因此在认识上“彻悟心源,万物备我,则为大知大觉”。
--出自《魏源集》,由中华书局编撰。
⑦ 魏源的《寰海十章》(城上旌旗城下盟)全诗是什么
全诗:
《寰海十章》
城上战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声。
阴疑阳战玄黄血,电挟雷攻水火并。
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
全凭宝气销兵气,此夕蛟宫万丈明。
译文:
放眼望去,城池上方早已树立其迎战的战旗,并且城下队伍也早已集结完毕,士兵们一浪高过一浪的怒吼犹如涨潮时巨大的水浪声,响彻天边。可反观侵略者们也是气焰嚣张、战力十足,激烈的战场上无一处不流淌着勇士们的鲜血。
勇士们用生命保卫着城池,抵挡侵入者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双方枪炮齐鸣,像雷电交织一样壮观不已。进攻的号角越来越急促,勇士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即使整个城池都已被侵略者团团包围,但那股势不可挡的锐气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激励着士兵夺得胜利。
(7)魏源全集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840年5月,英军包围广州,奕山战败,派人向英军求和,与英国侵略者订立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答应向英军交纳赎城费六十万元,赔偿英商馆损失三十万元。魏源此诗反映的就是这一事件。
首联揭示投降派与敌议和的实质乃城下之盟,对抗击侵略者的斗争由盛转衰深感惋惜。颔联回顾如火如荼的抗英斗争,以此反衬投降派的软弱无能。
颈联与尾联揭露投降派惧敌本质,讽刺其以赔款的方式媾和。此诗语带锋芒,讽刺辛辣,强烈的感情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用典失之晦涩的缺陷。
⑧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出自魏源的哪首诗
这两句出自《魏源全集》,不是诗句。
⑨ 魏源的著作是什么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著述
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7] 其它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8] 。2005年,作品结集为20卷《魏源全集》 。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圣武记》书中谈到18世纪西北地区穆斯林的反清起义问题。共14卷,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记述清王朝建立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后4卷《武功余记》为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
诗作
《晓窗》《湘江舟行》《三湘棹歌》《寰海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