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庐剧的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音乐由原来的只以锣鼓伴奏改为丝弦伴奏,并增加了部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庐混杂的表现手法,着重发挥了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整理了《乌金记》、《双丝带》、《双锁柜》、《张太和休妻》等一批传统剧目,创作了《李华英》、《程红梅》等现代戏和民间故事剧《陷巢州》;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较有影响的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等。早期名演员有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董少轩、张金桂、刘正元等。 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则有民间艺术家周小五、朱德顺、刘长芬、孙晓云、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云等。
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是合肥庐剧团,主要演员有凌艳惠、黄冰、张国英、胡拥军、张乘胜、孙小妹等。该剧团成立四十八年来,整理创作和演出现代戏147台,古装戏138台,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代表剧目有《双丝带》、《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秦雪梅》等,《双锁柜》、《情仇》(“半把剪刀”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由中央、上海、安徽电视台对全国播放,《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 安徽庐剧一共有多少部具体是哪些请问哪些网站齐全可以在线观看!谢谢!

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它是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庐剧分东、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生动活泼,传统剧目分为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近300出,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寒腔”、“三七”、“正调”、“衰调”、“丑调”等,花腔多为民间小调,有四十多种,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 建国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音乐由单纯的锣鼓伴奏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即可表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是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有凌艳惠、黄冰、张国英、胡拥军、张乘胜、孙小妹等。该剧团成立四十八年来,整理创作和演出现代戏147台,古装戏138台,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代表剧目有《双丝带》、《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秦雪梅》等,《双锁柜》、《情仇》(“半把剪刀”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由中央、上海、安徽电视台对全国播放,《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③ 安徽古今庐剧有哪些

庐剧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中国的第一支国歌———庐剧
清光绪22年(1896年),李鸿章以大清国宰相的身份出访欧美六国 。 在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宴,并陪同他参观军事 操练,还授于他 “大红鹰十字头等勋章” 。德皇在宴会上,要求各国使节唱本国国歌 。当时,大清国还没有制定国歌,李鸿章没有办法,灵机一 动, 当场演唱了一曲家乡合肥流行的“倒七戏” 代替国歌, 蒙混过关了事,由此可见庐剧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庐剧的现状是,国有的剧团已经是名存实亡,根本没有什么演出了,但是民间的剧团现在正是如火如荼,演员的收入比从前还有所提高,老百姓并不是不喜欢庐剧,是那些所谓的国营大剧团大演员受不了乡间地头的苦,不愿走到群众中去,动辙几百万排出来的戏只演几场,只演给那些不懂庐剧的领导看,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庐剧应当唱给喜欢它的人听,曲高和寡只会让这个古老的剧种走向尽头。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 ,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下路(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
庐剧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个部分。主调长于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较复杂的戏剧感情。花腔曲调绝大部分是民歌小调,一般曲式固定,反复演唱。
传统的庐剧唱腔没有丝、管乐器伴奏,只有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早期庐剧的表演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唱一段舞一段,唱的是民间小调,舞的是民间歌舞,舞蹈动作一般不结合剧情。演出一般没有固定的台词,而以临时串词、套词来自编,这种状况直到解放以后才得以改变。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它是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庐剧分东、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生动活泼,传统剧目分为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近300出,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寒腔”、“三七”、“正调”、“衰调”、“丑调”等,花腔多为民间小调,有四十多种,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 建国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音乐由单纯的锣鼓伴奏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即可表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是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有凌艳惠、黄冰、张国英、胡拥军、张乘胜、孙小妹等。该剧团成立四十八年来,整理创作和演出现代戏147台,古装戏138台,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代表剧目有《双丝带》、《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秦雪梅》等,《双锁柜》、《情仇》(“半把剪刀”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由中央、上海、安徽电视台对全国播放,《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
二.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
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
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
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
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
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
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编辑本段]庐剧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音乐由原来的只以锣鼓伴奏改为丝弦伴奏,并增加了部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庐混杂的表现手法,着重发挥了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整理了《乌金记》、《双丝带》、《双锁柜》、《张太和休妻》等一批传统剧目,创作了《李华英》、《程红梅》等现代戏和民间故事剧《陷巢州》;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较有影响的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等。早期名演员有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董少轩、张金桂、刘正元等。 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则有民间艺术家周小五、朱德顺、谷大妹、武道芳、孙晓云、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云等。

④ 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越剧的地方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⑤ 我想知道六安或合肥哪里有庐剧团

六安市有“皖西庐剧团”地址: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路185巷内 皖西庐剧团
1953年2月筹建,先是场、团一体名六安地方实验剧场,同年5月21日剧团正式建立,名皖西倒七戏剧团,23日首次对外公演《梁山伯与祝英台》。1955年易名安徽省皖西庐剧团,1972年改称皖西文艺工作团,1978年恢复原名,有演职员工75人。
该团自建立以来,致力于庐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庐剧的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鲜明特点和风格,成为庐剧艺术西路派代表,曾演出剧目390多个。1960年编演的大型现代戏《程红梅》赴北京参加全国现代戏会演,还曾先后到福建前线和新疆慰问演出,并被拍摄纪录片选段,收入“戏剧集锦”。1982年编演的大型现代戏《妈妈》,再度赴北京,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汇报演出。1984年排的大型古装剧《点状元》参加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演出,获创作、演出一等奖,被摄制成电视播放,一些剧目的唱段还被中央广播电台,安徽省广播电台录音插放。
剧团有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3人,剧协安徽分会会员13人。涌现出邱枫林、郎敏、盛泽彬、孙自婵、武克英、汪宏云等拔尖庐剧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