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完纪录片《人生七年》后,你觉得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我总不喜欢把话说得太死,做人总要留有余地的啊。BC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跟拍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的7岁拍到56岁。

从小看《金融时报》的富裕家庭孩子,成长后依然会走上精英之路,垄断社会上的优质资源;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辈命运,为活下去竭尽全力,只有考上并且读完牛津的那个孩子打破了阶层壁垒。

中国人有一句谚语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小孩的品行、天资怎么样,会直接影响他以后的际遇和命运,而且往往是正相关的影响。这种朴素的宿命论没有考虑到,在影响个人命运的因素中,还有很多东西比个人品行、天资更加重要。那么,大家怎么看呢?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么?欢迎留言互动。

Ⅱ 人生七年第七季怎么样

非常有野心的电影计划。花絮的访谈中,导演对于很多看片过程中的一些质疑进行了回应,比如关于摄影机的在场对访谈者的影响问题等,也很好。但作为一个精编的电影,似乎可以组织得更好一些。

Ⅲ 《人生七年》有哪些意义

首先,我要感谢这部片子的导演,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能够看到不同背景同样年龄的孩子成长的记录,让我如获珍宝,我爱这部片子。我很庆幸在我即将20岁的时候看到这部纪录片,它让我产生了一些下面这样的看法。

1.人难免会虚度光阴,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启程都不晚。

从28岁开始,就有主角开始后悔自己过去的岁月,没有好好把握机会。越到后面,这种感慨越来越多,我想感慨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允许一败不起。主角们也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虽然很后悔过去虚度光阴,但是至少我们现在很努力去充实生活。

sue说,如果可以时光倒流,她想改变14-21岁的自己,那个时候她什么都不在乎,但那个时候她应该好好学习,但我们都很高兴,她现在是一个很尽职的妈妈。Neil,辍学、打短工、领救济金、流浪,他曾经的生活真的很糟,但在42岁那集,我们看到了他巨大的蜕变,成为了下议院的议员。他说,他没想到最后,生活其实比自己想的好很多。然后他继续做着他热爱的工作,虽曾经有遗憾,但目前很努力。

我想说如果一辈子要你都兢兢业业,从未浪费过光阴,这很难,几乎没有人做得到。不怕有遗憾,就怕沉浸遗憾之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如果你纵观整个人生,在这个时期徘徊、逗留真的会对你的人生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吗?多数情况是,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糟。

我近来有看过一个TED的演讲,主要观点是,20岁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走向,所以20岁的年轻人最好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奋斗。我想她说的没错,这个年龄真的很重要,很多人都是在这个年龄开始分化。

Nick21岁在牛津读物理,跨入了学术的世界,跨越了等级;生活在伦敦东区的三姐妹和tony,21岁的他们在努力工作,但忙碌的日子却失去了理想,平平凡凡过了一辈子。这些都似乎可以证明,20岁的自己在干什么,多多少少影射到未来。

但Neil不是这样,他后面的人生,比他的21岁精彩许多许多。所以即使20岁真的很关键,但是我们的整个人生大部分时候,我们可以自己主宰,即使是40岁了,如果你想并且能够很好的利用你所有的机会,没有人更够阻碍我们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前进。

56-year-old
迈克尔:你们绝不觉得人生有些部分是成功的,但有些部分是失败的?
西蒙:生活不应该因为你曾经出过差错而不在前进,走上错误的道路不代表你无路可走了,你还是有机会回头重新再走的。

2.多种多样的人,多种多样的人生

Bruce半辈子都心怀天下、John追求权力与地位、Nick追求学术、Neil代表人民发声、Tony热爱骑马、Paul追求稳定的幸福,最早结婚的19岁,最晚结婚的42岁还未结婚,2个成为了单亲妈妈但非常爱他们的孩子。

3.怎样的性格更好?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们这个社会,对外向的人会更友好。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也喜欢外向的人。但就因为这样,因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定型为内向的人,其中的部分人,会为了适应环境而去伪装外向,多多少少我是觉得蛮扭曲的。

我认为人们从不应该去断定哪样的性格更好,性格无优劣之分,每种性格都有适合他的领域。外向活泼好动的Tony,他不适合做一个图书馆管理员;Lynn生性安静,我想图书馆管理员很适合她;精明并且野心很大的John,他绝不可能仅仅做一个出租车司机。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找到自己具备优势的领域,在那个最合适的领域,我们就是性格最匹配的,是最好的性格。

4.关于逼不逼自己的问题

在56岁时,suzy和nick坐在了一起,Nick说自己很讨厌寄宿学校:
suzy:但是你不会后悔吧,如果你当初不逼自己,你也不会有今天的生活。
Nick:我很感恩,但是我那个时候生活得很不舒服。
suzy:我向来不喜欢逼自己往前进。
Nick:没有人逼你往前走。
suzy:是没有人逼我。
Nick:如果你没别的选择,不得不养家糊口,那你强迫自己做的概率应该比较大些。
suzy:这话说得没错,但人在11-13岁这段时间哪里搞得清楚这些?
Nick: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我的世界里,最好去搞清楚。

西蒙:如果我当初在学校逼自己一把,可能会有比较好的出路。
迈克尔:这是否表示你认真思考过?
西蒙:(49岁)不,这代表我曾经是个懒惰的孩子。
(56岁)我的例子足够证明,人必须逼着自己努力。

苏珊和杰基还有西蒙、Peter都表明自己是一个很懒的人,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John和安德鲁还要Nick这样说过自己。不知道你认不认同:工作很“辛苦”的人不一定有钱,但有钱的人一定工作得“辛苦”。(这里的辛苦是指肉体上的辛苦,有些人肉体上辛苦但精神上未必很辛苦,所以用了双引号)

我也经常会在知乎上,看到高票答主说:要逼自己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
大二的这个暑假,我原本打算实习的,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第一个公司实习了8天就辞职,第二份兼职做了10天,也许双方都有问题,但我很清楚,我有问题。随后的日子便留在了家里做一条咸鱼,温水煮青蛙,逐渐地,我在家里待了半个月之久,几乎很少出门。

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我可能早把这个道理抛之九霄云外。也让我意识到,在知乎上看再多的道理,又有多少进到你的心里。越是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越容易忘记。真真进到心坎里的,往往需要借助更加能够令人印象深刻的媒介。就像这次,借着一部我喜欢的纪录片,深刻地给我灌输了这个道理,随之我将其整理到我的读后感当中,希望它可以好好地留在我的心里。

Ⅳ 纪录片《人生七年》给你什么人生启示

Ⅳ 《人生七年》跟拍半个世纪,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人生七年》是一部我不敢看的纪录片,因为它太残酷了。56年,跟拍了14个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的人生轨迹,赤裸裸的揭露了阶层固化的现实。就像我们中国的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得不说我们的民间智慧真是质朴而精深。

导演在最开始就表明了纪录片拍摄的立场:社会阶层决定了人生的发展。然后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印证这个的观点。

尽管阶层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依旧有跨越阶层的机会。虽然难,但并非是不可能的事。“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依旧成立。如果不学习不读书,就更没有机会跳出自己所处的阶层。

人生,大概率是由家庭出身决定未来发展的,但是个人也有机会通过努力来改变人生。

Ⅵ 人生七年 63岁拍了吗

强烈推荐!每七年拍一次,有时候我想,这纪录片对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应该是一种约定和承诺吧。有人起起伏伏,有人平淡稳定,有人的轨迹你完全想不到,有人真的可以按照当年的想法一步步走来。很值得高兴的是,56岁的他们看上去都更自洽了,和外部的关系更清晰和融合了。最后,所有人都讨厌政府!

Ⅶ 人生七年的剧情简介

人生七年,又称7 up,是一部由ITV出品的纪录片,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并在ITV和BBC播出。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并做出了明确的假设,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每隔7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4位参与拍摄的参与者生活中取材。
该系列的目的是按当初7 Up中的“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