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慰安妇」题材记录电影《二十二》这部影片怎么样

很感人的,这些老人受了太多苦了

《二十二》延续了《三十二》的纪录风格,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评价它为“一部很温暖的电影”。观众不必害怕影片会冲击视觉或刺痛神经,影片并不愿意把老人当成单纯的“历史证据”,它平静地纪录了这些饱受磨难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有痛苦,有快乐,有挣扎,更有和解。对她们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大家怎样认为呢?

Ⅱ 电影《二十二》为什么排片怎么少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日,也是中国首部公开上映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的首映日。13日下午,导演冯小刚发布微博力挺张歆艺投资的纪录片《二十二》,并附上了张歆艺给他的信。张歆艺在信里提到,这是一部关于幸存慰安妇生存现状的纪录片,题材值得关注,但排片太少。
排片少到什么程度,官方给的数据是全国排片量约1%,笔者所在三线城市排片为0,询问了若干个百人群,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们这里0排片”。排片量低其实不仅仅是《二十二》一部片子的问题,而是所有文艺片共同的难题。
对于文艺片欧美有相对健全和发达的体系及平台来助推:片方可以采取先期小规模放映,累积口碑到相当程度再扩大规模的方式,培养市场对作品的热度;各大媒体平台有专业权威的电影推荐,评论人士及栏目;有包括奥斯卡在内的专业颁奖礼及集中放映文艺片的颁奖季造势;有形成规模,片源丰富的艺术片院线提供多元选择。文艺片拥有完全不同于商业片,自成一套系统和特色的推广、发行方式,有各种渠道可以方便地找到特定的消费群。
但在中国,这些还遥不可及。我们的市场并没有放开,美国、日本、韩国等,基本都没有数额限制,每年公映的电影多达数百甚至上千部,而大陆2014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卖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给予限制,没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须强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难生存。其次,中国并没有成熟的艺术院线,仅有的几家艺术院线也长期亏损,不能凭借票房收入良性循环,基本靠其他收入补贴。
面对用情怀和诚意无法打动的市场,《二十二》能否找到自己的观众群?文艺片是否应该在商业院线与大片正面交锋?中国电影市场能不能为电影的多样化和观众的多元需求做出一些改变,让后来人再不用乞求,苦情,乃至下跪?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属于《二十二》的,也是属于未来所有的小众电影的。

Ⅲ 《二十二》票房过亿,“慰安妇”子女向导演讨钱是正当行为吗

电影《二十二》票房过亿,引发了慰安妇的子女们向导演讨钱的行为,这行为并不正当。内

我们都知道,“慰容安妇”是历史遗留问题,往日的屈辱不堪回首,作为“慰安妇”的子女,应当多属于弱势群体。现在电影的票房收入大好,但不是他们向导演讨钱的理由。

如果把历史,把受过的屈辱,当做后代讨钱的理由,那么标准是什么?尊严在何方?导演不认可就是为富不仁?那么,这件事情本身,就变成悲哀之事了!

如果是导演组做好前期铺垫工作,统计相应慰安妇后代,主动做适当补助和生活上的帮助,或签订协议,是可以的。但是电影出来后,慰安妇的子女向导演主动讨钱的行为,本人不支持。

认可我的回答,请关注我。

Ⅳ 如何评价电影《二十二》

近日,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记录片《二十二》上映,一开始这影片并不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影片的票房高涨了、大家的评论都是偏好的。

我们应如何评价《二十二》?

网络平台助力推广,题材本身吸引观众

作为一部题材特殊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之初并不被看好,首日排片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冯小刚在微博上转发了《二十二》资助人张韵艺给他的一封信,呼吁大家多多关注这部关于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随后何炅、舒淇、李晨、吴京等多位明星转发了这条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来水”的助力,这部电影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受访的不少观众表示看完《二十二》后心情很沉重很压抑,一位拄拐来看片的男观众坦言“没心情吃饭了”。作为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质疑“贩卖伤痛”,上映之后也有观众表示会害怕题材过于沉重。

但也有观众坦言看完电影后“很平静”,因为电影的叙述是平淡而克制的,但是“当一切恢复到平静之中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Ⅳ 如何看待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票房过亿,部分老人子女向导演讨钱一事

2017年暑期,一部关注日本侵华战争中幸存“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在全国公映。高关注度和高话题度使该片最终取得了1.7亿票房,成为内地电影市场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

该片聚焦的是“慰安妇”这一历史问题,按照这些子女们的逻辑,难道世间所有与受害者沾亲带故的人都能从摄制组的善意中分一杯羹吗?老话讲“无功不受禄”,知著君真不知这些讨要钱财的人的底气从何而来。

如果喜欢小编的话记得点赞哦。

Ⅵ 电影《二十二》目前上座率如何

8月14日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一部反映日军“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状态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在全国公映。中国“慰安妇”题材纪录片第一次在院线展映,本身就是公众支持和参与的结果,再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人不忘战争伤痛、坚决铭记历史的态度。

8月15日,电影《战狼2》的导演兼主演吴京的妻子谢楠,也在微博上大方恭喜《二十二》,并为其宣传:不要害怕这部电影,它克制又善良。而吴京则转发了冯小刚此前发的微博表示支持。

Ⅶ 上映三日票房破三千万 《二十二》靠什么完成“逆袭”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的“慰安妇”长篇纪录片,由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也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1]。

该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全片无解说、无历史画面,音乐仅片尾响起,旨在尽量客观记录[1]。

该片于2017年8月14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 中文名

  • 二十二

  • 外文名

  • Twenty Two

  • 其它译名

  • 22

  • 出品时间

  • 2014年

  • 出品公司

  • 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制片地区

  • 中国

  • 拍摄地点

  • 黑龙江、山西、湖北、广西、海南

  • 拍摄日期

  • 2014年

  • 导演

  • 郭柯

  • 制片人

  • 郭柯

  • 类型

  • 纪录片

  • 片长

  • 99分钟(公映版)

  • 上映时间

  • 2017年8月14日(中国内地)

  • 对白语言

  • 中国各地方言、普通话、韩语、日语

  • 色彩

  • 彩色

  • imdb编码

  • tt3843282

  • 主要奖项

  • 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伦敦华语视像艺术节评审团杰出奖最受观众欢迎奖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纪录单元评委会特别推荐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雅尔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 特别鸣谢

  • 张歆艺

  • 历史顾问

  • 苏智良

  • 联合摄制

  •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 官方微博

  • 纪录电影二十二

  • 执行制片

  • 梁巧

  • 拍摄格式

  • 4K REDCODE RAW

  • 机身

  • RED EPIC 基本组

  • 镜头

  • UP基本组(16、24、32、50、85)

  • 镜头

  • UP12ARRI18-8045-250

  • 声音(5.1)

  • 预混、终混在DOLBY认证棚完成

Ⅷ 如何评价记录电影《二十二》

近日,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记录片《二十二》上映,一开始这影片并不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影片的票房高涨了、大家的评论都是偏好的。
我们应如何评价《二十二》?
网络平台助力推广,题材本身吸引观众
作为一部题材特殊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之初并不被看好,首日排片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冯小刚在微博上转发了《二十二》资助人张韵艺给他的一封信,呼吁大家多多关注这部关于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随后何炅、舒淇、李晨、吴京等多位明星转发了这条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来水”的助力,这部电影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接受采访的观众表示,的确是在微博等网络平台看到了《二十二》的相关消息,最终选择买票观影则是因为对“慰安妇”这个题材很关注。
当日来观影的观众男女比例均衡,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年轻观众,也有50岁以上的中年观众。一位中年男观众认为,《二十二》深刻反映了抗日战争的问题,所以想来看一看。一位年轻男观众表示,本身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此前也看过很多相关的文化类报道,所以会有观影的欲望。大部分受访观众都说,这种纪实性的“慰安妇”题材影片,应该也值得被关注。
观众感触大不相同,平静又沉重的力量获赞
当天的观众都给《二十二》打出了9分、9.5分、10分这样的高分。但是,每一位观众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并不相同。

一些观众对“慰安妇”这个群体本身表示出关怀。一位女观众哭着接受了新浪娱乐的采访,但她看到了影片中乐观积极的一面:“这些老人家都经历了很多的痛苦和磨难,但她们还是很积极地生活。”一位男观众也被老人的宽容乐观打动:“她们很多人并没有去痛恨这个世界,她们也还会希望去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够更开心地活下去。”另一位女观众则注意到了老人们如今生活的不如意:“那些‘慰安妇’的幸存者,过得也不是那么开心,希望她们能够好好地生活吧。”
还有一些观众看到了这部影片的历史价值。一位女观众表示:“这个电影是描写‘慰安妇’的,是我们历史之中一个很沉痛的点,揭开会很痛,很痛很痛,但是这个伤疤是不能忘记的,应该让大家都知道,希望历史不要再重演。”一位男观众谈到全片最让他感触的是日本留学生来中国帮助“慰安妇”:“无论政府的政策如何,都不会影响群众本身的善良,群众的感情其实是共通的。”

受访的不少观众表示看完《二十二》后心情很沉重很压抑,一位拄拐来看片的男观众坦言“没心情吃饭了”。作为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质疑“贩卖伤痛”,上映之后也有观众表示会害怕题材过于沉重。
但也有观众坦言看完电影后“很平静”,因为电影的叙述是平淡而克制的,但是“当一切恢复到平静之中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Ⅸ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后,导演和老人们怎么样了

还记得去年夏天引起过刷屏效应的那部电影《二十二》吗?

    郭柯在《奇葩大会》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摄韦绍兰幕后故事也很感人。

    韦绍兰生活清贫,郭柯问她明天没有柴火了怎么办,韦绍兰说:明天再说。

    郭柯给她买了个电饭锅,问她会不会用。

    老人又很可爱的回答,我可以学呀~

    韦绍兰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剧照就知道了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郭柯给了她500元,她转脸就要给郭柯4个红包,分别给4个工作人员,每个红包里都有100块。

    郭柯认为这是一种分享,我觉得这里面也有某种尊严。

    受过苦难的人,也不一定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帮助吧?她接受帮助的时候,也想给别人回报。

    《二十二》上映后,社交网络上有很多讨论,上次安利的时候我也写了,电影提醒我们,这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还要承受舆论压力的二次侮辱,周围人用“日本婆”等等词汇来形容她们,让受害者觉得自己有错。

    2016年,上海一个当年的“慰安所”遗迹海乃家被媒体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围的居民居然说这是“妓院”。

    他们认为这是耻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学校边上。

    学生认为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别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这桩旧闻也再一次拿出来讨论,在《奇葩大会》里郭柯导演也提到了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这样的工作经历、这样的立场,他并没有做一个声讨者去骂年轻人不懂事,他反而认为,首先要反思是传播者。

    与其去指责,郭柯提倡的是“建设”:正确的认识这群老人,温柔的对待她们,再来好好引导下一代。

    本来“慰安妇”历史给我的印象就是悲惨、屈辱的过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让我发现这些老人不是一个符号,是很可爱的人。

    郭柯说,抱着同情心去看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妇”受害者这个话题上,有个问题一直存在:记录伤痛,是历史;但是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伤害他们,是做人的同理心;那么究竟以哪个为重?二者如何平衡?

    这不光是记录者的问题,甚至也是观众要面对的问题。蔡康永就问他,拍摄时如果受访者不愿意再撕开伤口怎么办。

    郭柯的态度是,把镜头下的老人,当作自己的奶奶。

    因为他首先考虑是的老人们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们最深的信任。

    李爱连老人跟摄制组熟悉了之后,在一个儿媳妇和孙子都不在的时刻,让导演组把门关上,讲一段内心深处的回忆。

    这当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独家的素材,但郭柯选择了关机不再拍摄,只留下女性同事来听。

    他说,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记录并播出老人不想让儿媳妇孙子看到的内容,就是一种变相欺骗。

    在这个大家都想拿到独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访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别感人的。

    《二十二》也给了郭柯很多荣誉,但是郭柯早就说过,会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维持着很谦逊自省的态度,说自己被推到了一个位置上,要冷静思考,需要大家监督。

    越是得到鲜花和掌声,越要谨慎。

    他几乎是战战兢兢地在面对自己得到的赞扬,主动提出,自己要避免成为一个道德绑架者。

    为什么要公开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说这对自己也是个鞭策,放话出去,自己就没有退路。

    看了这期《奇葩大会》真的觉得郭柯是一个非常温厚善良的人,面对纪录片里的伦理平衡、面对名利,都非常有风骨。给自己提了最严苛的要求,但对不熟悉历史的人,没有批评指责,只有很温和的用行动去感化。

    《二十二》从一个冷门的题材发酵为社交网络上的重要话题,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选择的克制表达也有关系。郭柯和同事们选择用温柔的笔触来记录记录苦难,选择了保护受害者,观众也能感觉到这种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后,郭柯和伙伴们的工作没有中止,他们继续记录着老人们的命运,坚持看望老人,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个议题。

    电影官微显示今年年初,李爱连老人也去世了,电影中的22位老人仅有7位在世。

    一时的票房和话题都会过去,长期的关注和记录才是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关照现实。

    郭柯长期跟踪的这个“慰安妇”受害者话题,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某一种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纪录片拍摄伦理,他帮助和关心这个群体的老人,也从老人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启发。

    他说,老人们最动情的时刻,不是回忆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们预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触摸那些东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晓松也说,郭柯自己在记录历史的过程里获得了成长,这是历史温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炼出了郭柯身上的一个珍贵点:他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是很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疑惑,没有做出那种“了然于胸”的姿态。

    他们对于郭柯的解读,也是看这件事的新角度,同样是挺有启发的。

    “真诚”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到真诚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每个微小的选择都构成了一个人真诚的浓度。

    有点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动向我是在《奇葩大会》里看到的,这个节目之前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很热闹张扬的。

    节目里有各种特别的人类,有莫名爱上学男旦的小男孩。

    有脱口秀演员的自嘲

    还有现在经常是热点话题的冯唐上去讲自己的心路历程。

    看完了郭柯这期节目,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会》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热闹,是“特别人类大会”,这个概念确实也撑得起一个多元价值的能量场,装得下如此多种多样的个体。

    说起来《奇葩大会》里发言的,也有引起过争议的,但至少这里面每一个认真表达的个体确实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构成了现实的不同侧面,所以把《奇葩大会》当作一个人类样本观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马东有一句话说得挺好,过去的价值标准是成功,现在不管你到达哪一处,都是一种到达。

    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节目没有随大流按照流行热点、噱头来挑选发言人和议题,而是真正去找“人类多样性”给个体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让郭柯做了一个安静温和有力量的陈述。

Ⅹ 如何评价《二十二》这部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条新闻,说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时候笑出声,然后旁人与其发生争执,最后该男子被赶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后果,但是还是觉得莫名其妙。

电影临近结束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堆名字(我没数,应该是22个),然后渐渐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画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没画框的,我数了下,还剩9个。全中国就剩这九个了啊!但是转瞬这9个名字也渐渐消失在了背景里。这一幕让人很震撼。尤其是对我等普通人来说,实在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那心头憋闷又难以表达的情感,很难受。最后我再说一句,不要害怕面对阴暗的历史,若连了解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迟早有一天有更残酷的现实会击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