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大数据
1. 中国电影票房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几点,
1)在于电影院线与综合性商场绑定,渐渐培养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你试想,无论在几线城市,对于城市男女的约会与娱乐来说,性价比最高的是什么?电影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消费习惯反补综合娱乐的形式,发行和宣传的方法自然会和基础院线的建设共进,你会看到滴滴专车、大众点评等等衣食住行都在和电影发行合作;
2)智能手机使得网上售票和APP售票成为了主流购票渠道,这样非常容易形成科学的排片和价格调比,空座率下降,另外,也很适合片方和从业者研究数据,比如猫眼电影专业版就是我每天都会关注一下的APP,大数据不是完全有道理,但还是有一定道理,这些销售和最直接的市场调研对于市场消费引导有好处,因此售票、排片更科学化、互联网化,空座率更低。
3)也跟智能手机有关系,我们离网络更近,明星艺人,流行IP,以及相关话题会被迅速讨论消化,热度关注度和票房也是有关系的。
4)商业电影(特指类型片)的制作成为影视公司核心业务,讨好观众,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讨好观众,从题材就开始分析,对票房的贡献亦有帮助。
5)制作周期缩短,海外合作增多,市场扩大。要知道产品线如果成熟,那么中国电影一定要突破内地市场,走向国际院线,这样票房将会继续增大,制作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单笔收入增多
2. 电影智取威虎山截止现在票房是多少
《智取威虎山3D》去年12月17日公映。该片突破8亿元票房,暂时位列中国影史前十、华语片影史第六。目前虽然上映影片众多,但《智取威虎山3D》的排片仍然稳固在15%左右。该片成为目前贺岁档最大赢家让大家万万没想到,而“大数据”推算下有12亿元票房的《一步之遥》基本止步于5.2亿元的票房,虽然没有完全下线,但未来几天,票房空间已经不大。
3. 《诛仙》票房破亿,电影票房是怎么算的
虽然《诛仙》电影海报,广受人的批判,但让人意外的是,诛仙的票房一路飘红,两天已经破了2亿。这是看过电影的人,也吐槽电影的特技和演员的演技。但是这世界就是这么的奇怪,大家一边吐槽一边去看,结果两天居然破了2亿。
那么《诛仙》的票房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这都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电影票房,通常是在各个院线,统计的实时票房。
之前在豆瓣上面很多人没有看到《诛仙》这部电影,或者在两天之后口碑会达到逆袭,那么这将是诛仙这部片子的利好!
4. 用大数据预测电影票房靠谱吗
靠谱的哦,大数据预测电影票房靠谱。现在有很多软件类似多瑞科大数据舆情分析是可以罗列所有网站的资讯然后整理归档做分析,对未来的事情发展趋势提供方向
5. 2019实时票房排行榜是怎么样的
2019实时票房排行榜:《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
《流浪地球》首轮档期为2月5日-3月5日,后密钥延长2个月,继续从3月6日上映至5月5日,累计上映90天,最终中国内地累计票房为46.55亿人民币。
6.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经历了数代学院派导演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产业化白手起家的拓荒,电影不再只是“声光电”的艺术形式,更开启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市场化运作的时代。众多资本的涌入,一方面创造出巨大的利益空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业内部的“鱼龙混杂”——创作者的良莠不齐,伴之以评论界的莫衷一是,网络世界的众说纷纭,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象频生。
群龙无首:电影评估权威性缺失
一般而言,常态文艺评价体系中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应,也许和老百姓的喜好息息相关,而其艺术质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评价意见。然而,信息时代的来临,发声渠道的多样化,却让“专家”地位岌岌可危。
“一些所谓的‘专家’常常只说‘溢美之词’”“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被权力和资本绑架”是当下的专家群体常常受到的指责。具体到电影行业,则更多体现为学术界在电影艺术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不同学者、不同场合、不同媒介在话语上的参差,加之背靠专家的各类评奖不断被权力关系裹挟,一些“专家”在公众心目中沦为“砖家”,公信力一落千丈。
专家群体权威性的下降,并不代表公众话语能取而代之,因其内部本就呈现出鱼龙混杂的“非理性”。相比于公正的评估,网民更倾向于狂欢式“站队”,比如近年来围绕《小时代》《后会无期》等电影出现的粉丝战争,正是其典型症状——如此任性的口舌之争,权威性从何谈起?此外,一些民间电影评分网站如豆瓣、时光网等,在电影评估和影迷互动等方面的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算法规则的粗糙、参与人员的随意性以及资本渗透的加速,其公正性与客观性也面临严峻挑战。
环顾四周,中国电影似乎身陷评价体系混乱的困局。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毕竟是大势所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影市场兴衰高下究竟应由谁来裁断,作为完善产业的权威评价体系又该如何构建?
革故鼎新: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诞生
2015年9月18日,在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暨电影教育和产业发展委员会2015年年会”。这次会议上,一份名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的研究报告,吸引了众多与会人员的关注,而项目的主持者则是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问题,要宏观而长远地看。”从2013年起,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产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的侯光明,就和副所长刘正山一起,开始了整个项目的数据搜集和调研。作为国内发布的首个综合性的电影产业指数,其成果也为电影评估权威性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其实,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用大数据思维将产业形势指数化的尝试屡见不鲜,但对于文化领域而言,步伐却似乎显得缓慢,且更多局限在微观研究领域。“许多电影人总觉得电影的本质在于艺术性,在于主观评价而非量化评估,因此很少用标准化、数据化的方式去综合考量电影行业。”在中国传媒大学讲师龙思薇看来,中国电影产业指数作为产业背景下的宏观指标被提出,具有“革故鼎新”的意义。
“我们的电影发展环境是比较好的,像硬件环境方面,投资环境、政策环境都不错,总的银幕数和影院数也是很可观的。然而从‘效益’来讲,每块银幕的平均观影人次和票房数却不尽如人意,这会拉低产业的整体数值。”综合报告数据,侯光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票房数据漂亮,不等于电影产业综合发展好。“我们可以算是电影大国,但离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这对于空前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不啻为一味苦口良药。
路在何方:行业呼吁综合性评估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距今已整整12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对电影艺术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欧洲,而电影产业的引领者则是美国。相比于好莱坞电影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评估制度,中国电影无论是在数据基础、评奖机制还是第三方评估等领域,都刚刚起步。而无论是出品方还是影评人,似乎都囿于文艺作品“生产—接受”的主观视角——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下电影市场客观评估的需求。
侯光明指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的诞生,旨在“给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也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然而“海外竞争力”这一指标,由于数据搜集等原因在综合指数中却无法体现出来。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所领衔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调研,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五年,也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产业评估的空白。
“以今年的调研为例,我们采取多阶段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球五大洲66个国家共投递并收回有效问卷1592份,在SPSS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相当有益的结论。”黄会林介绍说,其年度报告《银皮书》显示,中国电影在国外仍属“非主流”电影,其中现代题材的电影发展明显滞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产电影对于展现国家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这应该是未来需要着力的方向。”
无论是国内产业指数报告,还是海外电影传播的调研,都是从个别案例的水洼中走出来,面向整片“海洋”的壮阔之举。龙思薇认为,综合性评估的逐渐涌现,标志着国内电影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正如资本运作需要根据客观的证券指数来进行规划筹谋一样,电影产业的走向也有赖于行业的‘晴雨表’。产业评估为资本流动和政策导向提供了标尺,也可由此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蛋糕”的不断做大,越来越多的民间或官方机构可能会参与到产业评估的盛宴中来。对于大数据时代的中国电影而言,我们也的确需要“说一不二”的量化标准,以更加客观的方式、经常性地为产业把脉问诊,指点迷津。正如黄会林所言,中国电影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靠微观上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也要在宏观上提升到战略高度,把握好准确的航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产业评估的天地大有可为。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7. 现在的电影票房有多少是真的 一堆刷票房的
明白人,刷票房、刷评论、刷评分……雇水军到处刷存在,雇自媒体大吹特吹……
刷票房肯定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利益”……观众不可能一部部的电影去看,肯定会从知名影片中挑选……那么刷出名气来,自然就会有人观看……观众在选择电影时除了选择自己喜爱的类型,也会选择口碑好、票房高的电影…… 客户有需求,那么刷票房就有利益可图……不管影片是好是坏,观众被忽悠买了票那么商家就赚了这笔钱,商家不可以说电影没达到观众期望值就给观众退钱这一说,商家有无数借口可以搪塞过去,总之从观众拿钱拿票这一刻起商家已经“赢”了…… …… …… ……
结果就是
电影票房越来越怪,你10亿,那我20亿,你30亿,我就40亿,你上座90%,我上座率就100%,甚至出现了上座率超过100%的奇葩现象,偶实在不理解这上座率如何达到108%左右超过100%的?这假造的也忒没底线了吧????
……
票房与口碑本来是为了方便观众的,比如你要看日剧,很简单随便找部收视率的日剧片子绝对不错,你看好莱坞大片,看一下票房和口碑就知道哪部电影精彩好看,这样的话,观众不用满世界找资料选择电影,还要提心吊胆万一是烂片该怎么办(看一部恶心的烂片几天都反胃不舒服)
但如果贴子、新闻、评分、评论、票房等皆成了商家欺骗观众购票的“手段”,那么只能说这个郭x佳的影视圈已经“没了诚信”
8. 大数据告诉你 谁是暑期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加入暑期档搏杀的既有《赛尔号4》这样已树立起品牌效应的网游衍生动画代表,也有翻拍自经典儿童文学的《神笔马良》,更不缺少《丛林之王》等进口动画。而且,这还不算未确定在暑期上映的好莱坞动画大作《驯龙高手2》。在这之中以《赛尔号》为首的网游衍生动画成为暑期档的新看点。
刚刚过去的上海电影节,互联网势力将颠覆电影业已成为行业内几乎所有人的共识。互联网大佬们开始对电影业展开深度布局,而游戏与电影在品牌和内容上的跨界其实在几年前就已有了《赛尔号大电影》这样的成功案例。基于IP做电影的方式解决了传统电影产业最大的一个难题——风险的不可控性。孩子的视听习惯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地待在电脑前,所以需要开发动画片、舞台剧、文具玩具等产品来刺激需求,而做电影是一次顺理成章的延展。游戏的线上社区积累了非常高的用户基础和期待度,而电影释放了这种期待。
《赛尔号大电影》自2011年上映以来,连续三年成为暑假原创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赛尔号》系列第三部更刷新了国产3D动画票房的纪录,在去年暑期档拿下8000多万票房。而同样有网游基础的《洛克王国》也紧随其后推出了系列大电影。今年暑期档,两个系列的最新作《赛尔号4》和《洛克王国3》将在7月10日同天上映PK,除了这两个相对成熟的品牌,暑期档中还有另2部拥有同名网游的大电影上映,分别是7月31日上映的《龙之谷》和已定档8月8日的《秦时明月》。
9. 大数据为什么不能预测电影票房
首先,一部电影最吸引人的是它本身的质量,通过明星,宣发只能预测第一天的票房,因为一天过后这部片的水准就有定论了。然而,大数据是在上映之前的,而一部片的质量只通过班底组成预测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