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是根据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制成的

物体在快速运动时,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其时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

2. 电影就是根据英国人谁发现的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的原理制作的

电影就是根据英国人皮特·马克 ·罗葛特发现的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的原理制作的。

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

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停的机理。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2)电影是通过视觉扩展阅读

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3.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是根据视觉暂留制成的。

视觉暂留(ration of vision) 是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时,成像于上,并由输入,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人在观看时,银幕上映出的是一张一张不连续的像,每秒钟要更换24张画面。但由于的视觉暂留作用,一个画面的印象还没有消失,下一张稍微有一点差别的画面又出现了,所以看上去感觉动作是连续的。

(3)电影是通过视觉扩展阅读:

眼睛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视觉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象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性。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1至0.4秒。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4. 电影是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复

相关介绍:

视觉暂制留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4)电影是通过视觉扩展阅读

当将视觉持久性理论与phi现象的理论进行对比时,会产生一种理解,即眼睛不是摄像机,也没有帧数这个概念。大脑必须理解眼睛提供的视觉数据并构建一个连贯的现实图景。

约瑟夫·安德森(Joseph Anderson)和芭芭拉·费舍尔(Barbara Fisher)认为,这些现象特别是电影中的建构主义方式(David Bordwell,NoëlCarroll,Kirstin Thompson),而视觉的持久性则是现实主义的方法。

5. 电影的放映是借助了人的“视觉暂留”的现象吗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虽然借助视觉暂留现象,人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闪烁感,让人觉得不舒服。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如每秒48次时,闪烁感会消失。为了提高闪烁率,人们采用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的办法。如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当画面移动一次,这光器就旋转一次,也就是说叶片遮光两次,这样就使闪烁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从而使闪烁感消失。

[我还想知道]

空镜头,是指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表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

特写是指突出人物的头部,或突出要强调的“物”,占满整个银幕。它可以把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最清楚地、最突出地表现出来。

6. 电影是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的。是()否()

是。

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数字技术的出现),这一电影定义已很不确切。

电影是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其先前的定义。因此,电影定义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早期电影虽有卢米埃尔一干人拍摄的街头即景、放工、午餐等现实场景和爱迪生制作的动物表演、歌舞演出、拳击比赛等娱乐片段纪录,但从根本上说,电影还只是一种技术发明、游艺场的一项新奇节目、机械复现生活现象的“活动照相”。

(6)电影是通过视觉扩展阅读:

电影的技术原理的发展

电影是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大众产生新需求的娱乐产物。电影的发明,与光学理论的发现分不开。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思想家就在《墨子》等著作中相当精辟地阐述了光与影的关系、光影的生成以及物象反映的原理。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电影从有声电影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到了电影的特技时代了。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7.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拍摄的

关于电影的原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用人的视觉暂留来解释,所谓视觉暂留是指人在观看亮的景物时,由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线刺激,当光线刺激消失时,视网膜上的影像不会立刻消失。

这种说法根据视觉暂留现象,认为当第一张画幅移去之后,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尚未消失时,第二张画幅又来了,这样将各个逐渐改变动作的影像连接起来给我们观看,便看成是活动的了。

另一种说法则用人的心理作用来解释电影的活动原理,认为人在观看电影时,能感受到有活动的效果,是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动”的经验,并经过心理的联想而造成的。

(7)电影是通过视觉扩展阅读:

电影的问世源于一场赌约。1872年,英国几名赛马者为马奔跑时是否始终有一只蹄子着地而争论不休,并为此打起赌来。麦布里奇为了解其中缘由,便在马道一侧放置了24台相机,当马跑到各相机前时,就拍下马此时的运动状态。

然后,他将照片依次放在一个可旋转的玻璃盘上,并用一个挖有槽口的圆盘做反向运动,使照片轮流出现在槽口,从而看见马在奔跑时的一组连续动作图像。这就是电影的雏形,它为后人研究电影奠定了基础。

8.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

视觉暂留。

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8)电影是通过视觉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后期制作要注重创意。创意的视角决定了画面的好坏,这个是影视广告制作公司所看重的一点,只有独特的视角以及画面结合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这样才能为影视制作带来更多的艺术价值,体现影视作品的魅力与内涵。

因此创意一定要与平常所制作的内容区分开来,抓住每一个画面的切入点,将有逻辑的剪切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流畅连贯。这是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

9. 电影和电视是利用人类什么视觉特性该视觉特性的特点是什么

利用视觉暂留形成连续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