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审美探析
❶ 谈谈你对艺术审美特征的理解
艺术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美术大致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艺术设计。
国画分为:写意山水,写意花鸟,写意人物,工笔花鸟,工笔人物。
油画分为:传统油画或古典油画,现代油画。
版画分为:木版画,铜版画,摄影,丝网印刷。
雕塑分为:写实雕塑,抽象雕塑。
壁画分为:工艺壁画,传统壁画。
艺术设计分为: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
美术,“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在古代,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艺”、“手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古籍中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工艺术语的运用,却未见类似“美术”这样的专门名词,这是因为人类的美感意识,是首先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萌生的。
在欧洲,“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直到文艺复兴之际才确立并被公认。那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创造纯粹精神领域的产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开阔胸怀,达到互相同情、增强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这类思想意识的活动,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它涉及到艺术的不同领域和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大规模扩展开来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其中包括美术。这种精神产品,从物质中提升,和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人类依靠它陶冶情怀,并协同各门类的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它起着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的作用。文明的发展是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在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蔡元培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表达社会意识的一门大学科,广义上包罗文学、音乐等,也包括建筑和园林等。综合性艺术有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它们不同程度地利用美术,有的和美术密切结合。“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必然与姊妹艺术有共性,但它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和姊妹艺术结合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美术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结合,派生出艺术新品种。
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时,自然地分门别类,建立起文学艺术的各个分支,使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前进,形成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独特性能。它们在许多场合虽分犹连,有时则分而复合。每一次的结合和交融(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便产生艺术的新意向、新品种和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分化和复合都是一种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了对艺术的认识,更新了艺术的观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为各种艺术品类都受共同的美学原则的支配,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此外,如果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谈“美”的问题,“美”这个字眼在汉语中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但概括着整个文艺范畴,而且还介入伦理、哲学等领域。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术品类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现代美术因受科技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新思潮不断涌现,前所未见的新样式、新品种层出不穷。美术要求发展个性,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多元化,所以对它的共同特征难于作条理明晰的概述。
世界上的美术品类,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几个大门类。绘画的品种又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 水粉画、粉笔画、 丙烯画以及多种塑料和化学颜料的画种。版画品种又可分为木版、麻胶版、金属版(铜或铅)、石版、网版等。木刻的印刷材料有油墨、油画颜料套色和水色套印之分。金属版有腐蚀、干刻之分。油画有有光术、无光术之分。欧洲最古老的蛋彩画和中国古老的矿物质颜料,至今保持着色泽历久不变和技法运用上得心应手的优点。油画和版画在20世纪已成为世界性画种,从表现形态来看,在许多文明国家中,版画已显现出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现代油画和雕塑的开拓创新,步子最快,形态变化最大。
绘画按样式可分为壁画(按物质材料又可分为湿壁画、描金沥粉、磨石嵌、有色水泥及木材、玻璃、金属板的拼镶等。无光油画、丙烯以及其他塑料颜料也被普遍运用)、细密画、磨漆画、漆画、年画(运用木刻水印、水粉、水彩等方法)、连环画、 宣传画、漫画(卡通)、插图等。
中国画又可按艺术技巧分为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两大系统;按题材样式又可分为人物画、 山水画、 花卉、草虫、翎毛(禽鸟走兽)、鳞介(鱼贝类)等画科。日本的绘画受其影响很深。书法和篆刻一向是中国画的姊妹艺术而自成系统,也在日本广为流传。书法艺术在当代被认为是一种抽象艺术。
雕塑的品种可分为石材雕塑(大理石、花岗石等),金属雕塑(包括铸铜、不锈钢、铅、镍、铝等),玻璃钢及塑料、白水泥等雕塑。按体裁、形制又可分为圆雕、浮雕(有高、低之分)、纪念碑雕塑、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装饰雕塑、民间彩塑等。现在有直接从人体翻制后再作加工的等身大的彩塑,有利用电和光效应原理产生颤动美感的“效应雕塑”,这两种雕塑可说是写实形态和抽象形态的两个极端。
工艺美术(又称实用美术)的品种最为丰富多彩,大的分类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塑、玉雕、牙雕、景泰蓝、珐琅、料器、染织、刺绣、编织等。各国各地区的特种工艺,大多数源于民间手工艺,它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
设计的门类有书籍装帧、广告、 商品包装、服装、家具、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装璜、环境美术(庭院、园林及建筑群体美术)等。设计也包括图案、字体及利用摄影与电子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科技性美术。
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所以又称为造型艺术。如绘画通过描画彩绘的手段,雕塑通过塑造、刻镂的手段,建筑艺术通过间架营造的手段,工艺美术通过镂、蚀、切、削的手段等。造型的含义很广,有立体造型,也有平面造型;有色彩造型,也有黑白造型。造型这个概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现代观念中,既有具象形式的造型美,也有抽象形式的造型美。大体上,西方的美术,其发展的轨迹以形体块面的造型为主,线的运用是附属于形体块面的;而中国的美术,线描造型却占着重要的地位,形体是通过线描来体现的。所以西方常用“塑造”这个术语来描述绘画性造型,而且推崇在绘画中体现雕塑性。中国的美术正相反,线的描绘统率着造型,即使在雕塑艺术中,线的作用也占主导的地位;形体块面在中国雕塑上表现得概括浑成,它通过线条的刻画而完成造型的任务。
美术又称空间艺术。西方的美术传统,基本上按物理学的观念,把长度、高度和深度称作“三维空间”。存在于现实空间的有纵深感的三维美,是雕塑和建筑之类立体造型形象产生生命和力度感的重要依据。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美,是再现性具象绘画的真实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之一。空间艺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能或不长于表现时间性的、凭借视觉来创作和感受的艺术。它的特点是长于具体描绘,塑造和刻画生活中或想像中的事物或情景,有明显的再现性和描摹性,它不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除非受到外力的破坏和本身的朽蚀,可长期存在于世上。空间艺术在创作上也有弱点,特别对情节性绘画和雕塑造成了局限,例如独幅画只能表现一个瞬间的形象,这就难于从纵向展开事物和情节的发展。然而,正因有此局限,绘画创作便朝着形象的深层开掘,追求造型的凝练和运动感的凝聚,从而形成了绘画所独具的魅力。绘画和雕塑的构图,常选择人物动作过程中某一生发性的瞬间,以加强力度感,并在欣赏心理上,造成动作起迄的越进效应,如画射箭引而不发,使空间艺术产生时间感觉,中西绘画和雕塑中都有这样的例子。凝练的人物形象之醇厚和深刻,决不是瞬间印象所能摄取的;空间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凝聚也意味着时间的浓缩。
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说,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天地间的诗意般的空间概念,也就是有回旋余地的“神游”意境。中国画论倡导时空的统一观,它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相应地又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虽然南朝宋人宗炳早在公元 5世纪已经发现了物理透视原理),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视觉心理空间,即所谓“心视”。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拓展表现功能。
美术又称为视觉艺术,这是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来说的。造型艺术被人们感知的时候,一般通过视觉渠道(除了一些工艺品可通过手的摩挲,用触觉加强审美体验外)。视觉艺术这个界定,涵盖面很广,凡是主要通过视觉媒介完成欣赏的一切可视的艺术门类、样式、形式或符号,都可包涵在内。至于可视的综合性艺术如戏剧、舞蹈和通过视觉阅读的文学作品等,自然不在此列,因为它们的被感知,还要而且主要是通过行为和动作(表演)、语言和文字以及其他各种感觉渠道。
美术还被区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系统。所谓纯美术(fine art),是指纯粹精神性、欣赏性的绘画、雕刻、音乐等,有时也包括诗歌。蔡元培曾把它称为文艺美术,指明其中凝结着社会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以区别于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工艺美术。文艺美术的提法比纯美术妥贴,因为“纯”的意义不太明白,如果是指纯属欣赏性的美术,那么工艺美术中也是有的,而所谓“纯美术”中,也并不都是纯属欣赏性的。然而,纯美术这个词汇已经用惯,虽然它和外文的原意并不符合。
设计(design)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虽然它并不是新名词,而且早已被运用在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上。在建筑和工业设计中,决定大局的是形体块面的空间设计,其次是局部性的门窗、墙面、各项部件的装璜等设计。在工艺美术中,有形体、纹样等设计。绘画作品的构图,实际上是整体结构设计;在一定形式的图像中,都有线、形、色、块等平面设计;在雕塑中,最重要的是形的空间设计。现代的设计,首先在商品包装、家具、室内装璜等方面发展起来,然后从轻工业产品扩展到重工业产品,如汽车、轮船和飞机等造型设计。许多工业产品的设计是和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现已渗入到整个美术领域,成为一项重要的造型学科,设计思想和设计技术极大地影响着美术品的艺术魅力。
设计是一种研究用点、线、面、体、光、 色、 质、材及一切造型因素构成种种美好形象和感觉,并把它运用到各种美术创作上去的学科。简言之,设计是研究造型构成的学问,其中主要的对象是研究视觉空间,通过空间设计,传达视觉艺术的效应。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室内空间构成、环境空间构成等专业,都是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探索美术造型问题的。设计的发展,已经介入纯艺术领域,在近现代的绘画和雕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广义地说,中国画的笔墨、油画的质感和肌理、雕塑和工艺的材料美,都属设计(抽象造型形式)范畴。在有些科技先进国家,已把美术学院改称“美术设计学院”。
“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是20世纪初形成的新名词,虽然这两种形态的美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但是只是在现代,抽象美术才得到了大发展。具象泛指表现具体的物象。古今中外的写实主义的美术,都依靠具体可视的形态,通过事物的现象和外部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它基于具象观念,主要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创作素材进行提炼、概括、集中、夸张等手段,达到典型化审美目的。“抽象”这个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艺术家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这个过程称为艺术抽象,表达着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感受。从生活形态到美术形态,无不需要始终贯串这种抽象的形象思维活动。在这里,抽象是“艺术的抽象”。具象和抽象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统一在艺术形象中的。P.毕加索对“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展示了艺术抽象(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种变体,从这里又可以看到从“艺术的抽象”走向“抽象的艺术”的某种轨迹。中国现代雕塑家杨冬白创作的《饮水的熊》就是一件较好地寓具象于抽象的作品。这是一种半抽象的美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艺术的抽象”手段,同时又很好地表达了“抽象艺术”的意向。其二,认为抽象和具象是两个相反的意象,抽象是纯意识、纯形式的东西,但是也不绝对排斥与具象相融合,形成形式夸张的、在抽象中隐现出具象性的或者半抽象的美术。
世界上各种派别的抽象主义美术家,对“抽象”的含义抱有各自不同的观念。
❷ 视觉设计分析
1·光与空间的观念转变
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说: “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 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 光需要使其展示的建筑。”的确, 光是建筑的灵魂, 没有光, 视觉无从谈起,建筑形式元素中的形态、色彩、质感依托光的能量, 使我们体验到建筑在四季中的变化及一天中早、午、晚的差异。光与影所渲染的建筑, 提升环境质量, 我们自然的溶入光与建筑交织所凝结的意境之中。
建筑设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光的认识,光的作用愈加从室外转向室内、从功能转向精神。观念的转变带动建筑设计的进步, 使建筑水平跃入新的层次。
以造型为手段塑造建筑而建立的古典建筑的思维模式代表了古人对建筑的评判标准, 这种评判标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文化基础, 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现代主义的诞生。这种造型主义的表现重点集中在建筑外部形式元素, 如体现建筑的体量感、凹凸变化、比例尺度等审美意识, 光的运用大多局限在室外造型方面以突现建筑本身的立体感及建筑立面的起伏效果。遗憾的是由于室外光是自然光, 光不能为人随心所用, 这体现了建筑对光的无奈。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建筑师意识到建筑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 外部形态是建筑室内空间机制的外显, 建筑的重心转移到了内部空间的处理, 同时人工光源的开发受到了极大的推动, 室内光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光环境在室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部空间的限定已由面体围合的封闭状态发展到半开放及开放的不同层次, 其中光在创造空间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光创造空间无需实体围合, 除利用自然光还利用各种人工光的形态及颜色塑造空间, 开辟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在连续空间序列中, 光同样显示出自己的潜力。由于空间概念加入了时间因素,使人们不再从静止的角度观赏空间, 建筑不再是凝固的音乐, 而是可以体验的流动空间序列。光由于可以限定空间, 改变空间的性质, 在创造空间序列时, 通过控制亮与暗、大与小、虚与实、强与弱获得抑扬顿挫的空间连接起伏效果, 构成复合的室内光空间序列。光在聚焦视觉重点, 突出核心形态方面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 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意力, 光集束于某一点, 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量度达到突显目的, 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 空间重点得以强化。光的运用最初是功能性的, 光一旦消失, 人们丧失了解周围信息的能力, 黑暗使人陷入无所依托的失控状态, 对周围事物的不知和对将要发生事件的不测, 导致恐惧心理。人对光具有本能的依赖,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使人增加生存的希望, 冬季的阳光给人带来暖意。在饭店、办公室或家居室内, 人们喜欢在窗前停留, 这是因为对光的渴求, 夜晚人们乐于聚集灯下活动, 足见光的珍贵。
现代建筑由于光科技的提高与普及, 室内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 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向精神层面发展, 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 使室内空间环境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 当室内空间完成功能需要的同时, 最终要解决与人的情感交流, 这种情感通过视觉及身体的体验而转换成空间性格知觉,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 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 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 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而光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 激发自由、丰富、灵动的联想, 通过光的强化、弱化、虚化、实化等特有的表现手段, 渲染特定的空间氛围, 塑造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 使室内空间这一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的向度。空间与光环境具有近似的一面, 都具有体现精神化的特质, 空间与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深刻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
2·光环境的表现手段及空间性格
创造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 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就要有相应气氛的空间支持, 如果空间氛围与活动性质错位就会出现各种不适, 防碍活动的顺利进行。人的活动是多面的, 空间性格也应该丰富多彩, 这样才能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空间定位需求。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性格如此密切, 我们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体验两者的关系, 准确地把握分寸, 全力运用光语言并发挥光元素的表现力, 共同创造优美宜人的室内空间。
2·1·1 ·欢快热烈的空间性格
在节日里人们相聚举办各种庆典活动或在工作之余放松心境, 提供愉悦欢快的空间环境是解决人们用以调节情绪的理想场所。在空间设计中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及商业空间具有创造欢快气氛的潜能,因为在这些空间中人们可以聚集一堂享受饮食乐趣,或动情地娱乐及轻松地购物。为适应这一主题思想的需要, 在设计中应采用相应的手段以获得所需的性格空间。在处理光环境的时候从光源的布局、形态及颜色等方面入手, 有效地表达设计思想。光源的布局应采用随意的方式, 自然组合灯光位置以免落入呆板, 有意取得灵活轻快的视觉效果。光源的形态应穿插不规则的任意形, 以起到活跃空间气氛的目的。在光源的颜色方面应当以鲜艳的暖色为主,因为暖色使人联想到阳光与火焰很容易引起情感波动, 产生热烈欢快的情绪共鸣。图1 是一个俱乐部的通廊光环境设计。天花采用不规则的灯光布局,高低起伏、聚散错落, 与墙面、地面的灯光布局形成对照, 透着几分清闲谧意。经过织物包裹的吊灯不仅使形态增添了活跃气质, 也使整个空间弥漫着动人的暖意, 配合着地面桔黄色调照明使上下呼应协调一致。墙面星星点点透出的蓝紫色光与整体的红黄暖色调形成对比, 更加衬托出生动跳跃的色彩表情。人们走进通廊被炽烈的气氛所包裹, 必然对前面即将进入的空间序列充满无限遐想与热望。
2·1·2 ·严肃冷峻的空间性格
当人们进入工作状态就希望有一个与之适应的环境。在室内设计中科研工作、学习、会议等具有高度思维或研究交流性质的活动, 人们处于紧张状态, 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该空间必须具备沉静严肃的空间气氛, 避免杂乱无序, 反映在视觉上应当严谨条理及规范, 使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精心深入地思考问题。良好的空间环境起到对工作效率的助推作用, 照明设计为实现这一空间意义打下坚实基础。从光源形势分析, 应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的手法, 充分吸收自然光源。人工光以直接照明为主, 减少装饰照明以避免光源的视觉累赘, 在保证空间亮度的前提下增强视觉真实感。光源的组织形式其大小、形态尽量一致, 形成严格一律的格局。
光源本身的形态不宜多变, 以规则的线状和面状为主。窗面是自然光的来源, 应有意开大窗、整窗、窗格简洁形成面状光源。人工光以直线态为主以求得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光源颜色应简化语汇, 控制空间照明色彩以五彩色或略偏冷色为主要色调,并使墙、顶、地及陈设纳入统一的色彩范围, 以取得性格鲜明严整划一的视觉空间性格。
❸ 视觉审美的含义是什么
首先是通过视觉感知到得图形反映到人的大脑,心灵。给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好坏没有什么标准。能刺激你的感官,然你有一种没得享受。
❹ 什么是视觉审美观
就个人抄而言:审美观就是个人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所有东西的看法,其中参杂着个人的感情思想,是好是坏都通过个人的眼睛传达给心灵,用心去感受.
就大众而言:审美观就是符合大众胃口的一种审美标准,大众可以接受的感官感受,可以说是大众化和平明化,贴切大众生活的一种传达感受.
❺ “平面广告中的视觉审美研究”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各位大大帮帮忙
“平面广告中的视觉审美研究”
你说的是需要开题报告吧?
几号交呢???
❻ 视觉审美能力是什么视觉审美能力的相关概念
审美主体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体,这不仅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审美需要,也指在实践中主体获得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觉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审美能力决定了主体的审美活动能否展开及展开的程度.
1.审美感觉力
审美感觉力是与审美需要相应的感官能力.
审美感官本质上是"享受"的器官,审美感觉是人所特有的获得精神享受的感觉,审美感觉力是人能获得审美享受的能力.
审美感觉力主要是指对色彩,音响,形体等形式因素的敏锐的识别力
审美知觉具有一般知觉的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审美知觉不与认识和实践目的相联系,只与情感要求和目的相联系.
审美知觉力首先是按照审美需要的要求对客体进行加工处理或完形,主动建构审美对象的能力.
审美知觉力能感受到各种形式因素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形象的韵律,引起心灵上的感应与应答.
审美感觉力主要是指视觉与听觉的审美能力,是马克思所说的"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感觉力又是一种感觉思维能力.
2.审美想象力
普通心理学把想象定义为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
想象的心理实质是对表象材料的一种加工,改造,或者说,是发生在大脑中的一种表象运动.通过这种表象运动,把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
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学范畴.它的初级形式是联想,包括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它的高级形式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在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引起接近联想.
类比联想即相似联想,是由事物的性质或状貌的某种类似引起的.
对比联想是建立在具有共性的事物的性质或状貌的相反特点上的联想,
关系联想是由于事物的各种联系而形成的联想,如部分与整体,种属关系,因果关系的联想.
比联想高一级的想象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即狭义的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其他条件的表述,如图样,图解,说明等等,在头脑中再现出这一事物的表象,也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经验记忆中的知觉材料进行组合,扩展,想象出自己未曾亲自感知过的对象.
创造想象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主体的理想,目的,将记忆中的表象改造,加工,综合,创造出崭新的与主体的理想,目的"同型"的形象.
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变种,是根据人对未来或虚幻世界的理想模式所创造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
审美想象力包括审美联想力与审美想象力.
审美中的联想与一般认识中的不同,在于审美联想总是按照情感要求的方向发展,为主体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
与审美联想力一样,审美的再造性与创造性想象受着审美需要特别是情感的制约,审美想象力表现为按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创造审美对象的能力.
审美想象力虽然受情感的影响,服从情感的要求,但也不是完全随意的.它既要合情,也要合理.这里的合理,是指审美想象符合生活逻辑展开的能力.
合理的审美想象必须符合虚构中的真实.
3.审美理解力
理解本是指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来把握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即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过程的最终结果.审美活动尽管并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但也自始至终贯穿着理解,只不过有着与认识活动中的理解不同的特点.
理解可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是在瞬息间立刻实现的,不要任何中介的思维过程,往往与知觉过程相融合,在感知的同时便是理解.
间接理解则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阶段或过程.间接理解是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解的特点.
在审美活动中,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理性思维的独立阶段,只能是直接理解,因为审美活动面对的是具体的审美对象.
直接理解即知觉理解.
审美理解力不只是对审美对象表层的直接理解,不仅在于"懂",而且还在于能透过形象把握更深的内涵,理解对象形式中的"意味".这种深层的审美理解力,同样不用判断,推理过程,而是一种直接领悟力,类似于我国佛教禅学的"悟".
审美理解力还是一种情感性的理解,这体现出审美理解力与一般认识中的理解力的不同.
审美理解力是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级感受能力,是一种以"感觉"的方式进行的理解,这种感觉渗透着全部的生活实践经验和理性内容,渗透着情感的要求.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主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因为有了理解,审美感知才能建立,组织起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不是在各自孤立的,分散的感觉碎片中彷徨;有了理解,审美想象才能扩展,丰富,完善,建构起一个审美世界,而不局限于狭窄的知觉对象之中.更重要的是,审美理解力是使我们的审美活动从表层进入深层意义的唯一途径.
❼ 求一篇《视觉与审美》的毕业论文!!!
如果你没地方下载这类论文,就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吧,店主能帮你下 我在那里下过
❽ 我们生存在一个视觉的世界里,具有视觉审美不是一件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怎么评
是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视觉世界里,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品位,一个人拥有了视觉,也就意味着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❾ 简述民间视觉艺术审美意蕴的表现特征
以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为主线,以表现材质、媒介为核心,并结合视觉艺术的造型手段和在各种媒介中的表现应用,来阐述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及表现特性。本书从视觉与审美、视觉与民俗、视觉与生活、视觉与技术、当代艺术等角度入手,分别对造型艺术、民间艺术、设计艺术、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等表现手法进行了介绍;力求从不同角度以多种表达方式对不同的视觉艺术类型进行剖析和比较,使读者能够在对比当中掌握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❿ 什么是美审美又是什么视觉美又是什么
我认为美就是自己看着舒服就是了。审美是自己看待事物的感觉,美还是不美。视觉美就是你眼睛看到的美就是视觉美。。哈哈,你参考下。这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