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学生视力调查的分析

为特殊儿童提供合乎需要的教育,是世界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潮流。1994年6月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及《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强调:“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需要;教育制度的设立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尊重差异,按需施教,是特殊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研究起步较晚,而把低视力归为有视力进行研究起步更晚,尤其是有关低视力学生的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几乎很少。从国内外特殊教育的研究资料来分析还很缺少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和发表的有关文章。从我校低视力教学的现状来分析:在课程、教材、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还存在着与普通学校基本无差别,缺乏特殊性的现象,因而探索与低视力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提出这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按需施教,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低视力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心理,从低视力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改进生物课堂教学,构建新的生物课堂学习模式,提高低视力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帮助和促进低视力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水平,以适应21世纪国力竞争对培养高素质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需求。
低视力*概念界定:世界卫生组织已有明确的规定,从矫正视力0.05??0.3者为低视力。
2、课题研究假设:
(1) 低视力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是影响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
(2) 低视力学生独特的学习心理对学生学力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依据低视力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心理 ,研究教与学的方法,可提高和培养低视力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性。
3、课题研究目标
(1) 了解低视力学生学习心理(学习动机, 学习方法等)。
(2) 通过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实践研究,总结出低视力学生特殊的学习心理特征。
(3) 研究素质教育条件下低视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低视力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
(4) 在研究生物学科课堂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为低视力学校各科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各科文化知识提供可行性意见。
4、 课题研究内容
(1) 调查低视力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低视力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基本 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
(2) 分析和诊断低视力学生特殊的学习心理特征。
(3) 研究低视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低视力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4) 总结生物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以生物学科为主,以七年级、八年级的低视力学生为主,以98级、99级的中一(2)班;99级、2000级的中二(2)班作为重点研究班级。
2、 研究方法:
(1)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低视力学生学习的特征、特点等进行研究,以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 运用调查(问卷)研究方法了解低视力学生学习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主要参考依据。
(3) 在以上两项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行为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配合研究的开展,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调查,逐步深入,验证成效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3、 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总体上按照“前期准备——现状调查——制定方案——按步实施——调整实验——反馈评价——总结经验——推广成果”的程序进行。
具体步骤为:
第一阶段: (98.3??98.9)为前期准备、调查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98.9??2000.6)为第一轮研究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99.9??2001.1)为第二轮研究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2000.9??2001.3)为结题验收阶段
三、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和分析
1、分析学习适应性测验分量表标准分年级比较表,可知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高二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较高。分析其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心理问题较少,眼疾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较少,生活无忧无虑,因而学习适应性较高;而高二学生由于工作基本趋于着落,因而奋斗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较强,从而学习适应性较高。
2、分析学习适应性测验内容量表标准分年级比较表,可知小学四年级与小学五年级学生,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学生之间学习适应性出现了分化点。分析其原因,这两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发生了改变,另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学习不能适应。
3、分析低视力学生学习适应性表,可知低视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普遍较低,尤其是学习技术、学习热情、读书记笔记的方法等因素的学习适应性特别低。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眼疾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心理困惑造成的,因而学习适应性较低。
4、分析低视力学生的认知方式,可知:38.6%是中间型和56.1%是冲动型,5.3%是熟滤型。年龄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视力的原因,易造成低视力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加之家长比较溺爱子女,凡事包办代替较多,独立性较差;又加上家长、老师、社会对低视力学生的照顾、关心比较多,造成低视力学生比较懒惰,责任心低。故低视力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冲动型和中间型为多。
5、分析低视力学生的记忆方式,可知:12.3%为听觉型38.6%为中间型、49.1%为视觉型。年龄不同的学生在记忆方式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低视力学生的视力较差,造成他们想看而看不清,越是看不清,他们心理就越想看,故造成低视力学生的记忆方式大多为视觉型和中间型。
6、分析低视力学生的烦恼,可知小学生的主要烦恼是升学和就业,初高中学生的主要烦恼依次是就业、学习、升学、家中的事。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低视学生出生于残疾家庭,自小目睹家长就业的困难,对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现状了解甚多。另外由于视力的局限性造成适合低视学生的工作比较少,因而使得低视学生对未来的工作过早担心。
7、分析低视力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和睡眠时间,可知:大部分低视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时间只有一至二小时,而睡眠时间相对比较充足。这一结果与同龄的普通学生相比,可知低视学生化在学习上的时间是较少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低视力学生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故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值比较低,因而孩子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就降低了,长此以往造成低视力学生学习劲头不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低。
(二)教改实践的结果和分析
1、 根据低视力学生的需要,调整初中生物授课时间、教学进度、教材内容体系。
低视力学生由于视力的缺陷导致他们想看而看不清,因而他们要化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去学会、学懂一个个知识点,用普通学校的教材,按普通学生的教学进度去给低视力学生授课显然是不符和低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为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对低视力同学的行为观察,合理安排了初中生物课的课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删去了不适合低视力学生学习的一些内容,增加了实用性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生物内容,使生物教材内容变得更贴近生活,对低视力学生的成长指导性变得更强,以利于低视力学生学以致用。两轮的实践研究证明:由于增加了教学课时,课堂教学中不再出现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而满堂灌的授课现象,保证了每堂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的把同类的和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讲,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物知识先介绍给学生,把对低视力学生学习生活直接有帮助的内容多讲点,调整了原来教材内容所规定的教学顺序,使得生物教材内容本身吸引了学生。在加之由于老师能根据低视力学生的学习心理,按照学生意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心为低视力同学的学习着想,因而赢得了同学们的信赖。由于以上诸因素,低视力学生对学习生物学逐渐产生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变得积极了,学习热情也变得高涨了。
2、构建了“自主探究、亲手实践、参与考察”三结合的新的生物学习模式
模式研究的依据
依据之一:由低视力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问卷调查分析可知,低视力学生的记忆类型大多为视觉型和中间型(具体分析见附录一),这一结论与平时对低视力学生的行为观察相一致。尽管低视力同学的视力有缺陷,但他们还是喜欢用视力去记忆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一低视力学生的学习特点。
依据之二:由平时的行为观察了解到:低视力学生不太喜欢在教室里上生物课,每当生物实验室,电脑教室冲突时,同学们便会发出一声“真没劲,倒霉等”不开心的语言。
依据之三:由低视力学生对喜欢的上课地点和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可知:
低视学生最喜欢的上课地点和教学形式依次是:在网络教室自己探究课件和做实验相结合;在实验室上课 ,自己做实验,观察直观教具;在网络教室,自己探究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看录象、光盘;在课外上课、考察。没有一人喜欢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看板书。(具体分析见附录二)
模式的基本结构
自主探究:学生运用生物教材,教师提供的教学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独立进行探究,以获取需要的生物知识和信息,相对独立的解释疑难,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巩固练习,以达到求知的目的。
亲手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进行亲自动手和实践活动,以此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以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体验学以致用的愉悦。
参与考察:学生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参与实地考察活动,通过独立观察和思考,以达到获取书本之外更多的生物知识和信息的目的。

两轮的实践研究证明:在自主探究、亲手实践,参与考察三结合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具、现代化教育技术,多种感官代偿、课内外实践活动等手段对低视力学生进行了视觉补偿,教学形式和方法符合低视力同学的学习心理特点,因而大大激发了低视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了低视力学生的学习能力。
分析其原因:
(1) 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如低视力学生可独立操作教学课件,可自由选做实验,可触摸直观教学具,通过人机交互,生师交互等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2)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得以实施。如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低视力学生的需要进行适度启发、点拨与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学习重点,理解学习难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维训练,提高低视力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实践动手能力,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习,低视力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很少有焦虑体验,学习积极性高,学习适应性水平自然就提高。
总之,运用这种学习模式,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乐趣;彻底满足低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心理,保证学生尽量在完满地结束先前的学习之后,在转入后继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不仅不累,反而相当有趣,学得也快。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新鲜感,教与学高度地融为一体,提高了学习效益,培养了低视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由对2000级中二班学生学习《酵母菌》一课时的行为观察结果以及课堂实录表明,16位同学个个学习热情高涨,探究欲望强烈,学习专心,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认真讨论热烈,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主动、积极、正确,学习效果好。下课铃声响,无一人离开座位。可见,运用这种学习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确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内驱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例见附录三:酵母菌教案)
3、利用学生的内在动机“自我概念”,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由上海市低视力学校新生入学资料可知:低视力学生的眼疾80%以上是遗传造成的,在与同学的接触中了解到:低视力学生内心深感眼疾带给他们的痛苦,所以他们迫切想了解遗传是怎么一回事,自己的眼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何影响?等等问题。作为生物教师非常理解低视力学生的这种痛苦的心理,在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将收集到的有关学生感兴趣的遗传知识、遗传方面的音像资料传授给学生,尽己所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这种自身需要,以扶持学生的这种内在动机。低视力学生一旦通过教师的传授,习得了遗传知识,“自我概念”得到满足后,就会改变他们外在的学习行为。如课堂内认真听课与积极发言明显改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会大增。同时学生就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学习变的主动、积极了。进而低视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明显提高了。以上研究结果证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确实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以利于培养低视力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果显示,研究前后低视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显著性差异(Z=-3.75,P<0.01),改进教学方法后,低视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显著提高。分析其原因:
(1)改进教学方法,将以前贯用的口头式学法指导改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直观示范性指导,如教师将怎样运用教科书做听课笔记的方法、怎样用不同符号划下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怎样用图表方式进行概括,等等学习方法,通过视频展示仪进行直观示范,让低视力学生一边从清晰的显示器中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笔记的,一边拿起笔进行模仿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弥补了低视学生的视觉缺陷,另一方面符合低视学生的视觉记忆的学习特点,因而从研究结果看这种学法指导确实是有成效的。
(2)改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的主讲为主改为以学生的全程参与学习为主。具体改进方法是:在集体学习的形式上,增加小组讨论学习的形式;除了继续采用由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的形式进行课堂提问外,再配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课堂提问;由原来的一人固定担任组长改为由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互评自评、质疑答疑、汇报交流等活动。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为低视力学生提供了许多发表见解的机会,如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课堂提问,以达到顺理成章地轮到不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耐心地听这些学生讲,不时地点头赞许,消除这些学生的紧张感。以此使所有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以及得到别人的承认,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有了改善和提高。随着“自我概念”水平的提高,其外在的学习行为也有很大的变化。如课堂内认真听课与积极发言明显改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很大提高。又如学生当小老师后或担任组长后就会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求自己的行为与教师的行为保持一致,自信心提高,进一步使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也可以做出与自己能力水平相称的行为。再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学习。
综上分析,在教学中只要一改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那么低视力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自我概念”水平就会得到改善和提高,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进而低视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就会提高。以上研究结果证明:根据低视力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特点改进的教学方法,确实有利于培养低视力学生的学习能力。
5、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除小学一年级以外七个低视力班级共计82位低视力学生进行了归因分析。
结果显示,82位低视力学生的归因存在显著差异(P<0.01),这一问卷调查结果同平时行为观察得知的数据基本吻合。同各任科教师反映的课堂教学情况、批改作业反馈情况基本吻合。根据低视力学生的归因分析和对己要求水准普遍不高的现状,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了运用归因理论,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尝试。结果是: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后,两个实验班级共28位学生都将原因归之于“自己的努力”。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结果显示,低视力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无论是在学习前还是学习后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统计数据还可发现,学了一年的生物课后,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更高了。分析其原因:认知派的归因论者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认识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动力。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这种可控制因素的学生,对将来的学习会充满信心,并会加倍努力学习;将成功归因于高能力或运气这样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得不到提高的。为了提高学习热情,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力争使学习者将原因归之于“自己的努力”。为此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了心理辅导:对把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于外部的原因,如题目的难易;运气的好坏等的这一类学生,与对把自己的学习成败归于自身内部的原因,如能力的高低和努力的程度的这一类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针对前者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这种原因是可能缺乏自信,不太想努力学习,指出这是一种消极态度,希望他们增强自信心,多化点功夫试试看,行不行。针对后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让他们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当他们完成后,及时给与鼓励。等稍微进步一点后,加大一点难度,如果不能完成题目,就即时指出并纠正他们的错误。通过这样来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向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改革单一的应试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平时的行为观察,了解到低视力学生普遍对期中期末考试有惧怕感,厌烦考试心理明显。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单一的应试评价方法进行了大胆改革,具体改进方法是:
(1) 针对每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以及教材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开卷或闭卷。
(2) 改革常规记分方法,如:把同学们在上课过程中的动手参与程度;思考、讨论的积极与否;小组成员间的协作情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都作为平时的考查分数,并按一定的比例列入最后的学期总分。
(3) 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考查形式,如:把课堂中讨论过的一些思考题有意识地变为面试题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抽签面试,老师面对面的耐心听学生回答,对好的直接鼓励,对差的给予分析、指正,唤起信心。
当然,教师应在上第一节绪论课时,就把上述考试方法、计分方法,一一告知学生,并在平日的每节课中不断灌输这种考试原则。
上述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喜爱。
显示,低视力学生对生物课的考试评价方式喜欢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从表九的统计数据还可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考试评价方式。分析其原因:每位学生都有求知的愿望、都希望得到好成绩的这种心理特点,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可帮助同学们克服并消除对考试的恐惧心理,能促使视障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到结束都能把注意力吸引到课上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气氛。有利于培养低视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只要低视力学生认真上好40分钟的课,就能比较轻松的学好生物学,学习效果良好。两轮的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确实调动了低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四、讨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对于如何促使低视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的提高,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教师应依据低视力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低视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从认知的速度方面来划分,认知类型可以分为熟虑型和冲动型。大多数低视力学生的认知类型是冲动型和中间型。熟虑型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长,但错误少。冲动型则相反,对刺激立刻进行反应,但错误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这一学习特点,而且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组织的对学习材料进行观察,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不同部分,以培养学生熟虑型的认知方法,进而帮助低视学生提高注意力。又如记忆类型可以分为视觉型和听觉型。大多数低视力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视觉型和中间型。视觉型:对写在纸上的东西,看了或读过容易记忆。听觉型:耳朵听到的东西(如听别人读书)容易记住。教师在教学设计、板书书写、学法指导等方面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特别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安排视听教材,以培养低视力学生的听觉记忆,进而帮助低视学生提高注意力。又如大多数低视力学生由于视障的原因导致感性知识较平乏,因而与同龄学生相比更喜欢感性学习,即: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实际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实用知识,读书听课的方法,以及实际操作与活动的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感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可提供示范模式,供低视学生模仿,并且可用语言和直观形象描述,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练习的机会,以达到养成和保持记忆的要求。通过这种感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低视力学生形成某些观念和实际的技能。
2、教师应扶持低视力学生的内在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他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推动力量。大多数低视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外在的学习动机:如:应付家长与老师而学习,为了得好分数给家长争光,为了入团,获得教师好评,各人前途,等等。由于低视力学生视力的原因,以及大部分家长们对子女的低要求和缺少鼓励性的教育方法,在加之一些不符和低视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挫伤了大部分低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低视学生内在动机不强,因而大部分低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效率自然受到影响,学习过程中易分散注意力。要调动低视学生自发的,不是被迫的参与学习活动,除了引导家长改变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外,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扶持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了解学生的最需要,根据低视力学生的学习特点,调整适合低视学生的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好奇、兴趣、“自我概念”,进而激发起低视学生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内在动机,低视力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丰富起来,就有可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努力追求成功。
3、教师应建立适合低视力学生学习的定向的课堂环境
由于每位低视力学生的眼疾不同、视力不同,因而他们对字体的大小和颜色的要求各不相同,通过调查研究,行为观察分析证明:只有一块黑板的教室是不受学生所欢迎的,在这样的教室中上课,教师很难做到尊重差异,按需施教。学生学习兴趣大减。相反,在网络教室上课,同时在网络教室中提供一些学生可自行动手触摸的直观教具、做实验的器材、可查阅的书籍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分析其原因:在这样的教室中上课,符合低视力学生的学习特点,因而低视学生一进入这样的课堂即为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所吸引;建立起强烈的学习意向(是一种与目的指向性活动的意识倾向有关的思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体验到成功,很少有焦虑体验,学习积极性高。学习适应性水平自然就提高。两年的实践研究证明:拥有每人一台电脑的网络教室和实验室能和二为一,这样的教室,就能彻底满足低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心理,确保教师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彻底搞懂,保证学生尽量在完满地结束先前的学习之后,在转入后继学习。教师的个别化教育得以真正实施。可见,这样的教室是最适合低视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在学校才力允许的条件下,各科教师应努力建立适合低视力学生学习的定向的课堂环境。

四结论:
1、低视力学生特殊的学习心理:将视觉和触觉结合一起进行感觉。记忆类型大多为视觉型和中间型。认知类型大多为冲动型和中间型。思维类型大多为直观形象思维。学习过程中易受干扰因素、情绪变化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对自己生活有直接指导帮助的知识认识兴趣高、求知欲强。厌烦做自学、预习、复习工作。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惰性强,自觉性低,学习动机不强。

Ⅱ 实验报告里的实验分析怎么写

其实很简单,首先实验结果与分析就是把你实验得到的数据做一个表格 参照书上的表格 然后用相应的公式计算 过程也要写上 最后再算一个试验误差就可以了,结论与体会就是你可以自己总结 也可以看课本最开始的实验目的 要学会什么什么 你就写学会了什么什么 然后再加上一段什么由于实验过程的人为以及系统误差 本次实验误差较大或者较小 下次实验注意什么耐心啊之类的。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相关的一些定理,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数据结果,然后根据算出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实验成功或失败,或者得出实验条件下产生的某种现象或结果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应用写作给出的定义如下

科技实验报告是描述,记录某个科研课题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科技应用文体。撰写实验报告是科技实验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虽然实验报告与科技论文一样都以文字形式阐明了科学研究的成果,但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仍有所差别。科技论文一般是把成功的实验结果作为论证科学观点的根据。实验报告则客观地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着重告知一项科学事实,不夹带实验者的主观看法。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过程。在实用中,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

数据分析的数学基础在20世纪早期就已确立,但直到计算机的出现才使得实际操作成为可能,并使得数据分析得以推广。数据分析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拓展资料

标准的心理学实验报告或期刊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以及参考文献。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写作技巧。

(一)题目和作者

题目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简洁明了。它应该是对论文的主要观点的概括性总结,包括所研究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字母大小写对记忆速度的影响”,就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它表达了重要的信息。题目也可以是一个理论观点。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的词语,这只会增加题目的长度并误导索引者。诸如“方法”和“研究结果”这样的文字,以及“一项……的研究”或“……的实验研究”之类的繁琐用词都不宜出现在题目中。而且,题目中还要避免使用缩略词,应给出术语的全名以方便读者对论文进行正确而完整的检索。APA格式所规定的题目长度为10~12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中文期刊的题目则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论文的作者是那些对发表的文章具有主要贡献,并对数据,概念和结果解释负责的人。作者中既包括论文的撰写者,也包括对研究具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如直接参加了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

(二)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够让读者迅速总览论文的内容。并且,与题目一样,摘要也是各种数据库中常见的检索对象。APA(1984)告诫所有作者:“一旦刊登在期刊上,你的摘要就将作为印刷版或电子版的摘要总集的一部分开始其活跃而长久的生涯”,因此一个好的摘要是整篇论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摘要既要具有高度的信息浓缩性,又要具有可读性,还要组织良好,篇幅简洁且独立成篇。一篇好的摘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准确性。摘要应能准确反映论文的目的和内容,不应包含论文中没有出现的信息。(2)独立性。摘要应自成一体,独立成篇,对所有的缩写,省略语和特殊术语作出说明。(3)简练而具体。摘要中的每个句子都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并尽可能地简洁。APA格式规定的摘要长度不能超过120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中文期刊的摘要则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而且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需要简洁,准确地将文意译出。摘要应以最重要的信息开头,可以是目的或主题,也可以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只需包含4个或5个最重要的观点,结果或含意。

一篇实验报告的摘要应说明: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用一句话来表达;被试,详细说明相关特性,如数量,类型,年龄,性别,种类等;实验方法,包括仪器,数据收集程序,完整的测验名称,使用的任何药剂的剂量和方法;结果,包括统计显著性水平;结论,含意或应用。而报告的主体应该是对摘要的扩展(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摘要都要放在最后写的原因)。

(三)引言

引言往往包括提出问题,说明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这三部分内容。

1.提出问题

在正文的开始部分用一段文字提出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描述研究策略。在开始着手写引言时,需要考虑:所要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假设和实验设计与该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该研究有何理论意义?与同领域内先前研究有何关系?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好的引言会用一段或两段文字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总结相关论点和数据,清楚地告诉读者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2.说明背景

对以往的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但并不是毫无遗漏地进行历史性回顾。要假定读者对该领域具有一定了解,不需要向他们作完整而冗长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对先前的研究工作进行学术性回顾时,应只引用和参考与具体问题相关的研究工作,而不要引用和参考无关或只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工作。需要总结先前研究,但应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描述,要强调相关的发现,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和主要的结论。在介绍别人的研究时,要始终让读者觉得你正在建立自己的研究题目。同时,还应公平地对待尚有争议的问题。不管个人的观点如何,在陈述一个争议性问题时,应避免敌意和带有个人偏向的陈述。

3.阐明目的和理论基础

和说明了背景情况后,接下来就要说明具体的研究。在引言的最后一段,要定义变量并对研究的假设作一个正式的说明,这些有助于增加论文的清晰度。在写引言的结束部分时,要记住以下问题:我打算操纵什么变量?期望得到什么结果以及为什么我期望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我期望它们”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应该是明确的,并且还要清楚地说明每个假设的理论基础。至此,应该使读者认为你的研究正在填补一个重要的空白。

(四)方法

方法部分要详细描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说明你对变量的处理过程。这部分一定要写得清楚,完整,尽量告诉读者他们需要知道的每件事。这样的描述可以使读者对你的方法的适当性以及你的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也可以使感兴趣的研究者能够重复这个研究。通常方法部分被分成三个带标题的层次,这些层次包括被试,仪器(或材料)及程序。

1.被试

就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而言,对研究被试作恰当的说明非常重要,特别是评估研究结果(在不同的组间作比较),概括研究发现,比较重复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二手数据时更是如此。对样本应作充分的描述,并且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如果不具代表性,应说明原因)。结论和解释都不应超出样本所能代表的总体的范围。当被试是人时,应报告抽样和分组程序,被试的性别和年龄,被试的总数目以及分派到每个具体实验条件下的具体数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部分被试没有完成实验,中途退出或被淘汰,必须加以说明并解释他们没有继续实验的原因。对于动物被试,应报告它们的种类,变化或其他具体证明资料,数量,性征,重量和生理状况等重要信息,以便他人能够成功地重复该研究。

2.仪器

该部分简短描述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或材料以及它们在实验中的功用。标准实验设备,如家具,秒表或屏幕,通常不需要进行详细描述。应对特殊设备的型号,供应商的名字和地点作一定的说明。复杂设备可能需要使用图纸或照片加以说明,其细节则可在附录中进行详细描述。

3.程序

该部分说明研究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包括对被试的指导语,分组情况,具体实验操作,以及对实验设计中的随机化,抵消平衡和其他控制特点的描述。除非指导语是非同寻常的或者其本身是实验操作的构成部分,才需要逐字写出,否则只需对指导语作简要解释即可。在此部分中,通常先讲述实验设计,然后介绍指导语(如果被试是人),此外还要让读者了解实验的各个阶段。

概括而言,方法部分应该足够详细地告诉读者你做了什么以及怎样做的,以便读者能够重复你所进行的研究。

(五)结果

对数据的收集过程及所使用的统计或数据分析处理进行总结,这是结果部分的任务。在该部分中,你要向读者说明主要的结果或发现,尽量详细报告数据以验证结论。要报告所有相关的结果,包括那些与假设相矛盾的结果。除非是个案设计或单样本研究,一般不需要报告单个被试的数据或原始数据。而且,在这一部分讨论结果的潜在意义是不恰当的。

另外,应选择能够清楚而又经济地说明数据的报告形式。表格通常能提供精确的数值,如果组织得好的话,还能够使复杂的数据和分析一目了然(如方差分析表)。插图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更好地解释复杂的关系和整体的比较。但插图没有表格精确,有时容易产生误导。例如,弗罗斯特,卡茨和本廷(Frost,Katz & Bentin,1987)做了比较词汇确定和命名的实验,结果显示了人们对高频英语单词和非词的反应时。如果以不同的单位来对其研究结果作图的话,我们会得到以下的结果,如图32所示。乍一看,这两个图很不同,前者似乎显示词汇确定和命名没有差异,而后者则差异显著。实际上两个图在视觉上的差别是由于不同的单位造成的,前者使用的是秒,而后者使用的是毫秒。很明显,以秒为单位作图就会产生误导。可见,作图的方式可能突出或掩盖实验的结果。

Ⅲ 不同地方如果软件中名字跟别的名字一样,算侵权吗

商标侵权(Trademark Infringement)即: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侵权人通常需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明知或应知是侵权的行为人还要承担赔偿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定义
商标侵权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行为人销售明知或应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商标专用权被侵权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在民事上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承担责任
承担赔偿的责任行为是要承担赔偿的责任的,侵权人通常需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明知或应知是侵权的行为人还要承担赔偿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有专门针对知识产权犯罪的规定。
四个要素
具备下述四个构成要件的,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侵权行为:
1.必须有违法行为存在,即指行为人实施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
2.必须有损害事实发生,即指行为人实施的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行为造成了商标权人的损害后果。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会给权利人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同时也会给享有注册商标权的单位等带来商誉损害。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商誉损害都属损害事实。
3.违法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即指行为人对所销售的商品属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事实系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4.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即指不法行为人的销售行为与造成商标权人的损害结果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
更多问题
侵权行为
商标侵权诉讼的主体、诉权和责任问题探讨
我国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以及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商标侵权,大多都是按照商标侵权行为的内容或者类型来确定案件管辖和案件主体的。商标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但是事实上,商标法所保护的商标专用权都是由主体行使的;行使不同的权利形成不同的权利主体;所规定的侵权行为都是由主体实施的,实施不同行为的主体形成不同的侵权主体。因此;从主体的角度来把握商标侵权,似乎更有利于理解主体、诉权和责任的关系。
基本分类
就主体来看,在商标侵权诉讼中;有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这两个基本分类。权利主体是商标权的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权利人通常又是商标权的原始主体,他们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并获得核准注册。利害关系人通常则是继受主体,他们通过商标权的继承、转让或者使用许可等方式取得商标权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权益。权利主体作为原告,应当有严格的条件,因为这不仅涉及到诉权的行使问题,还涉及到请求权的享有问题,也即商标权项下的权利(假如涉及到获得侵权赔偿等经济利益时)由哪些主体来瓜分。其实权利和责任一样,其享受或者承担也应当有一定的顺序。属于第一顺序的主体,他们对于权利有同等的分配机会和同一的分配顺序。在他们没有明示放弃实体权利的时候,法院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剥夺其权利。
商标侵权定性
首先,关于商标侵权的定性,应该分两个阶段来看:合同期和非合同期。合同期是不侵权的,因为你有代理合同。如果能证明注销的公司是对方的分公司,那么是合理授权,当然不侵权。如果不能证明注销的公司是对方的分公司,那么结合代理合同,你可以根据商标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在这种情形下即使被判侵权也不用承担赔偿责任。非合同期你已经知道没有授权还在卖,绝对构成侵权。不过你可以以你积极与对方公司联系代理事宜的事实来答辩,以期法院能根据实际情况减轻你的赔偿责任。其次,关于商标侵权的赔偿。赔偿的时间最多只能从起诉之日起向前计算2年。如果代理期间不侵权的话,时间上还没有2年,只是非合同期的一年多时间。依据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2年,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超过2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注册商标有效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2年计算。赔偿的额度,商标法五十六条明确规定: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前款所称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如何认定
商标
商标是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商业标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加之地方保护、对侵权获利的疯狂追逐等因素,商标侵权行为不时发生。但商标权被人为划定成“禁”(禁用权)与“行”(专用权)的不一致。在“行”的方面,权利的效力仅及于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商标法第五十一条),但在“禁”的方面,商标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在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近似的商标(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这样就造成了商标权侵权行为认定的任务十分复杂和艰巨。有鉴于此,本文作者拟对商标侵权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一番探讨,以有助于今后的工作。

商标侵权行为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了七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
2.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
3.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4.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5.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6.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
7.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对侵犯注册商标权行为认定的过程
对侵犯注册商标权行为认定的过程,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1.确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是认定商标侵权的基本依据。判断商标侵权行为能否认定或称是否构成所考虑的一切因素都是围绕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来进行的。根据我国商标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显然,从这条规定看,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只限于核准注册的商标和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该范围由两个方面因素来确定,一是核准注册的商标;二是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二者的结合,构成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也就为认定商标权侵权行为确定了与被控侵权对象进行比较的标准,以便得出是否构成侵权的结论。2.确定被控侵权的具体对象。被控侵权对象的确定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被控侵权的商标,二是被控侵权的商标所使用的商品。确定被控侵权具体对象的意义,在于确定和固化被控侵权行为的载体,为下一步与商标权的保护范围的比对打下坚实基础。它与确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同样重要,它是认定商标侵权行为的另一比较对象。3.将被控侵权对象与注册商标和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进行比较,认定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是否相同或者近似,以及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是否属于同一种类或者相类似。通过认定侵权行为的三个基本步骤,特别是经过将被控侵权对象与注册商标和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进行比较后,就能认定是否构成商标侵权。

认定重点
未撤销之前的注册商标均应受到保护
商标专用权是通过注册产生的,其间经过了法定的程序和严格的审查,因此,商标专用权确立后,就应当在法律范围内予以保护,即使是认为注册不当的商标,在撤销之前,也应如此。按照《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撤销注册商标的决定或裁定,对在撤销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做出并已执行的商标侵权案件的处理决定,不具有溯及力。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后,在法律规定的6个月宽展期内,如果原注册商标所有人仍未提出续展申请,或续展申请被驳回的,他人在此期间使用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不构成商标侵权;如果原注册商标所有人提出续展申请且被核准,他人在此期间内使用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准确认定近似商标
近似商标或标识的认定,是商标侵权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同时具备“商标或标识构成近似”和“在同一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两个条件,侵权才能成立。近似商标与相同商标有所不同,在视觉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其他方面如发音、含义等方面与注册商标近似,并足以造成消费者的误认或混淆。考察两个商标是否属近似商标,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商标外观。即对两个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的视觉形象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观察,看是否能引起误认或混淆。如江苏某公司使用的“HOVER”图形商标与英国某公司的已注册的图形商标“HOOVER”仅一个字母之差,视觉类似,加上发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费者误认,应认定为近似商标。再如天津某公司使用的“SAFINO”与法国某公司在先注册的“SANOFI”商标字母完全相同,仅最后4个字母排列顺序稍有不同,但两商标在文字整体结构和读音上十分近似,极易使消费者误认,因此构成了使用在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
2.商标读音。从人们的听觉出发,判断两商标是否因读音近似而导致混淆。如江苏某公司以“夏奈尔(SUNNER)”作为商标,虽与法国“CHANEL”(中文译音“夏内尔”)含义不同,英文字母也不相类似,但因读音近似,尤其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使用,构成近似商标。再如“今日”和“金日”等。
3.商标含义。分析两个商标是否含义相同或近似并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如“BLUE SKY”与“蓝天”,中文含义一样,很容易使人误解生产厂商与特定商品之间的关系,误认为标注“蓝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产品。

正确判断类似商品
确定判断同一或类似商品的标准,是对两种商品进行比对的关键。国家商标局虽然编发了《类似商品区分表》,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很难解决实践中是否类似的问题,因此《类似商品区分表》和《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并不是划分类似商品的依据,只能作为认定类似商品的参考。根据两种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产企业、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方面是否类似、且这种类似是否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解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是实务中唯一可行的选择。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并非不同类、不同组就等于不相类似,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名为“某某矿泉冰”的饮料和矿泉水属于第32类商品,而冰砖、冰棍等属于第30类商品,两者不属同一类别。但因原料、用途、销售途径、消费群体等基本相同,生产工艺近似,应认定为类似商品。而且类似商品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些原先不相类似的商品可能因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的出现,以及功能、用途、销售渠道等的变化而成为类似商品。在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情况下,与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产企业、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方面近似,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的商品为“类似商品”。判断是否属“类似商品”,前提是商品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商品和商标之间的关系。商品的功能、用途相同,并且具有共同的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的,一般认定为类似商品,但商品的原料、生产企业等因素,能够明显表明商品的来源,不会使消费者产生误认的,不应认定为类似商品。如果商品与服务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标易使消费者认为是同一企业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该商品与服务应认定为类似。

不以商品质量的优劣作为判定
《商标法》的主要内容在于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因此,在处理商标侵权案件中,商品质量优劣不会影响到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他人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即使其商品质量优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品质量,也应当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至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品质量低劣甚至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以适用《产品质量法》和《商标法》的其他条款处理,与商标侵权认定没有直接的关联。

商标注册人的违法使用
商标专用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注册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其权利。如果注册人在使用注册商标过程中,有违反《商标法》和《实施细则》的情形,可以适用相关条款处理,要求注册人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但不影响对商标侵权的认定。在这种情况下,他人擅自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应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尽管商标注册人的违法使用不影响对商标侵权的认定,但有可能影响其权利的行使,甚至使其丧失赔偿请求权。

合理界定正常使用行为
他人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并不一定就构成商标侵权。这要视其使用是否具有正当理由而定。例如,“三株”商标是某企业使用在药品上的注册商标,另一企业在口服液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三株菌十中草药”文字,以表示口服液商品的成分(经查证属实)。由于“三株”在这里既不是作为商标使用,又不是作为商品名称使用,而是对商品的正常说明,因此不应认定为对“三株”注册商标专用权构成侵犯。

综合衡量其他因素
在商标侵权案件认定过程中,除上述需要把握的因素外,还有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商标的知名度、显著性、具体使用方式、主观过错程度及商品的零部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等。由于个案涉及的其他因素不一致,对商标侵权的认定也会不一致。就商标的知名度而论,一般来说,知名度越高,受保护的范围就越宽,他人擅自使用时被认定为商标侵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特殊侵权

商标的反向假冒
商标的反向假冒也称商标的反向仿冒,是指经营者合法取得他人拥有注册商标的商品后,未经商标注册权人同意,擅自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后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向他人虚假地表示商品的真实来源,其实质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我国修改后的新商标法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这是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被认定为商标侵权的法律依据。在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中,擅自除去他人的注册商标,在该商品上粘贴自己的商标销售,不仅违反对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也影响商标的本质功能,使原商品的注册商标难以有效发挥其识别作用,引起商品流通秩序的混乱。同时,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人擅自更换他人的注册商标,妨碍了原商品生产者扩大其商标知名度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的份额,亦违背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与法律原则。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侵犯了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商标立法的精神,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对驰名商标的侵权的认定
由于驰名商标内所蕴涵的巨大投入和可预期的经济利益,驰名商标长期是不法侵权者觊觎的对象,因此,对驰名商标侵权的认定与一般商标不同,前者更宽泛。因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主要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入手,横向使与驰名商标“近似”的标识范围扩大,扩大到了纵向则使驰名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类别扩大,从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扩大到非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达到给予特殊保护的目的。世界有关商标的知识产权公约也是基于这种思路来认定驰名商标侵权以保护驰名商标的。如《巴黎公约》规定:凡系被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标识,一是禁止其他人抢先注册,二是禁止其他人使用与之相同或近似的标识。《知识产权公约》则进一步规定:宣布《巴黎公约》的特殊保护延及驰名的服务商标,把保护范围扩大到禁止在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
相同或近似的标识。我国目前对驰名商标侵权的认定基本上也是沿袭了这种思路。我国《商标法》第13条第2款规定:“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商标注册实践中出现的“联合商标”、“防御商标”也是这种思路的结果。但由于是驰名商标,与一般注册商标的侵权相比较,其除了在横向、纵向的范围有扩大外,还有其他的典型的商标侵权所不具备的侵权形式,学理上称之为“淡化”方式侵权。所谓“淡化”就是以某种方式歪曲、减弱甚至消除具有某种驰名商标的特定商品(服务)与特定的商品生产者(服务提供者)的联系,导致商标的显著性和吸引力弱化,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混淆。

解决方法
商标侵权问题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及其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涉及到立法、司法和执法等层面,也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领域,因此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Ⅳ 关于计算机视觉中显著区域检测综述

内容介绍编辑
《计算机视觉中的运动检测与跟踪》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种弹药的基本知识、结构原理、作用特点及发展趋势;分别对毁伤效应、现代设计理论应用等技术作了系统的介绍,讲解了新技术武器弹药的原理。《计算机视觉中的运动检测与跟踪》共分为6章,第一章介绍运动的分类、计算机视觉领域中运动分析模型、计算机视觉领域运动检测和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现状、计算机视觉领域中运动分析技术的难点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传统的运动检测和目标跟踪算法,包括背景差分法、帧间差分法、光流场评估算法等;第三章介绍具有周期性运动特征的低速目标运动检测和跟踪算法,并以CCD测量系统为例介绍该算法的应用;第四章介绍高速运动目标识别和跟踪算法,并以激光通信十信标光捕获和跟踪系统为例介绍该算法的应用;第五章介绍具有复杂背景的目标运动检测过程中采用的光流场算法,包括正规化相关的特性及其改进光流场评估算法,并介绍改进光流场算法的具体应用;第六章介绍互补投票法实现可信赖运动向量估计。
[1]

Ⅳ 图像显著性检测经典算法有哪些

。。。看你怎么发展了,仅仅是photoshop的话就算了,本人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博士生专,你要想搞科研属的话还是有很大发展的。搞搞sift啊,处理啊最近都很热,看你喜欢什么了。愿意的话可以看看SIGGRAPH近几年的文章,看看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还有楼下的回答好坑爹啊说了等于没说,

Ⅵ 《心理学报》里的一段数据分析看不懂

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时,t=(M1-M2)/(两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既然有减号,当然也可以是负数啦。ns应该是不做具体说明的意思。

Ⅶ 如何进行大数据分析及处理

探码科技大数据分析及处理过程


聚云化雨的处理方式

  • 聚云:探码科技全面覆盖各类数据的处理应用。以数据为原料,通过网络数据采集、生产设备数据采集的方式将各种原始数据凝结成云,为客户打造强大的数据存储库;

  • 化雨:利用模型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计算整合让数据与算法产生质变反应化云为雨,让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流动起来;

  • 开渠引流,润物无声:将落下“雨水”汇合成数据湖泊,对数据进行标注与处理根据行业需求开渠引流,将一条一条的数据支流汇合集成数据应用中,为行业用户带来价值,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Ⅷ 视点转移实验

借鉴心理学中有关视觉注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基于视点转移和视区追踪的显著区域检测模型.它首先通过视点转移利用全局显著性度量找到显著区域的位置,然后通过视区追踪利用局部显著性度量确定显著区域的尺寸,并通过视点转移与视区追踪的循环交替依次得到一系列显著区域.根据该模型开发出了一个新的显著区域检测算法.将其应用于多种真实图像,在检测效果、运算速度和抗噪能力等方面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
由于实验过程太多,我给你一个网址。
http://wenku..com/view/fa82132c0066f5335a81215b.html

Ⅸ 视觉显著性是什么

视觉显著性指智能算法通过模拟人的视觉特点,标注出图片中的显著区域(算法认为的人类感兴趣的区域),列几个参考文献吧(做研究的看):

1、1998-A model of saliency-based visual attention for rapid scene analysis

2、2006-Graph-Based Visual Saliency

3、2012-Image Signature Highlighting Sparse Salient Regions

下图是文献2的结果(称为视觉显著图),让你标出图片中最感兴趣的前四个区域,你会标这4个嘛?如果算法的结果与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区域相同,那算法就牛B!

网络知道不适合问这么学术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