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子所说的"视,观,察"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视 shì

【释义】 ①看:视觉|视力|近视|视而不见。②看待:重视|轻视|蔑视|一视同仁。③考察;察看:视察|巡视|监视。

【视察】 shìchá ①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视察学校。②察看:视察地形。

〖例句〗市领导来我校视察工作。

【视死如归】 shì sǐ rú guī 把死看做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例句〗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令后人非常钦佩。

【视野】 shìyě 眼睛能够看到的范围;眼界。

〖例句〗这次南方之行让他开阔了视野。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视 <动>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

视(眎)shì

⒈看:~力。~若无睹。

⒉看待,看作:轻~。~如寇仇。~少如长。

⒊观察,察看:~察。巡~。

⒋活,生存:长生久~

①眼睛与所看目标之间的假想直线。

②眼睛所能看到的。〈喻〉注意的方向或目标:她的话是在转移大家的~线。

观 guān

【释义】 ①察看;看:观日出|观赏|坐井观天|走马观花。②景象或样子:奇观|外观|壮观|美观。③看法或认识:观点|观念|人生观|世界观。

【观察】 guānchá 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例句〗老师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春天的特点,然后写一篇题为《春》的作文。

【观点】 guāndiǎn ①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②专指政治观点。

〖例句〗如何才能学好外语,我和小华的观点不一致。

【观看】 guānkàn 特意去看;参观;观察。

〖例句〗星期天,我邀同学一起去少年宫观看演出。

【观念】 guānniàn ①思想意识:新观念。②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形象或表象。

〖例句〗我们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观赏】guānshǎng 观看欣赏。

〖例句〗“ 五一 ” 劳动节那天,我们全家到劳动公园观赏荷兰名花郁金香。

【观众】 guānzhòng 看表演或比赛的人:电视观众。

〖例句〗这首曲子将整场晚会推向高潮,一曲弹罢,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观 <动>

(形声。从见,雚声。本义:仔细看)

同本义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观觑

观(观)guān

⒈看:~看。~赏。登楼~望。袖手旁~。

⒉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世界~。正确的~点。她很乐~。

⒊看到的景物和景象:美~。奇~。

观(观)guàn

⒈道教的庙宇:纯阳~(纯阳:传说中的吕洞宾)。

⒉楼台之类:台~。

察 chá

【释义】 仔细看,调查了解:察看|明察秋毫|观察。

【察觉】 chájué 发觉;感觉到;看出来。

〖例句〗犯罪分子非常狡猾,对我们的行动已有所察觉。

【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

〖例句〗他很会察言观色,体会领导的意图。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察 <动>

(形声。从宀,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同本义

察,复审也。――《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离骚》

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

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察士

察 chá

①仔细看;调查:考~、明~秋毫。

②发觉;看出来。

【察察为明】形容人专在细节上显露精明(含贬义)。

【察言观色】通过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摸他人的心意。

察(詧)chá仔细看,调查,考核:~看。观~。明~暗访。明~秋毫。视~。考~。

② 魔兽世界洞察任务怎么交NPC,畜生出的这个任务,老子找了2个小时,没有虚线,小路在哪,具体具体

银白联赛营地南方的剑墓处与对应NPC交谈开启任务。...联盟玩家前往达拉然的下流畜生酒店与博学者哈索瑞尔交谈...消失前完成任务,如果没有完成,可以去找奥法师

③ 《老子出关》(漆画,王和举)艺术特点

1.《老子出关》(漆画,王和举)

画面使用了漆画特有的材料,同时糅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洋画艺术特点,通过漆的材料和技法构成漆画特有的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等给人以形式美感。整件作品既带有“国画味”,也含着“油画味”,以及“版画味”,它既像剪纸,又像年画,也像彩色木刻或版画,独具材质与漆趣之美,颇有特色。同时,画里蕴藏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画面中心,只见老子骑在一只壮硕的青牛背上,那银白的须发夸张地飘掠而起,其面庞神态自若,其头顶有神鸟盘旋。右侧,一介书童肩挑行装。缓缓西出函谷关,此后“莫知其所终”,但有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经久传诵……

史料知识参考: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

2.《乐园之梦》(装饰画,丁绍光)

作品热情地表达了以西双版纳和云南乡土风情为主的主题。

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特色,运用明快而华丽的色彩、夸张变形的手法刻画了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形象,色彩瑰丽,清新秀美,线条充满了音乐的旋律,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洋溢喜悦和幸福,表达了画家的感情,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

3.《比利牛斯山之城》(油画,马格利特)

马格利特是比利时画家,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

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和错幻视觉。作品里奇幻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给人以无可名状的神奇体验和神秘感受。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具有超凡的想象力,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

4.《闹天宫》(连环画,刘继卣)

作品表现了名著《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经典情节。

这幅画工笔与写意相结合,以中国画特有精到的技法,采用多种线描技法融一体,逼真地刻画出神态各异、体态生动的神话人物,在绚丽多彩和准确造型的基础上,显得格外凝重、奔放、潇洒、传神。作品技法精湛,依据传统而不拘泥传统,融中西绘画于一体,把西洋画的情调渗透进中国画的意境中,却丝毫不露痕迹,自成一派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学习了《追寻文明的足迹》和《探访自然的景观》这两课后,请你查找、收集有关图文资料,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分别对自己所喜欢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遗迹和世界自然遗产中的自然奇观进行欣赏评述。(共20分,“写感受”2分,“欣赏评述作品”18分)

(一)写感受(2分)

(二)欣赏评述作品(共18分。每题9分,每题中第1题1分,第2小题8分)

●建议参照教参、教材或教师整理出的内容进行作品的欣赏评述。可视词语的生动、流畅、贴切程度及掌握运用美术知识和使用美术语言情况酌情增减得分。

三、学习了《剪纸中的古老记忆》和《绣在服装上的故事》这两课后,请查找、收集广州及周边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同时借鉴美术课本中的内容构成方式,对自己喜欢的某一种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艺术、特点进行介绍和欣赏评述,并提出自己对保护、继承这种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共34分。写感受4分,欣赏评述作品30分)

(一)写感受(共4分。第1题1分,第2题3分)

(二)欣赏评述作品(共30分。第1题15分,其中第1小题1分,第2、3小题分别为7分;第2题15分,其中第1小题8分,第2小题7分)

●建议参照教参、教材或教师整理出的内容进行作品的欣赏评述。可视词语的生动、流畅、贴切程度及掌握运用美术知识和使用美术语言情况酌情增减得分。

四、请根据你对广州及周边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结果,选择一种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模仿和借鉴这种艺术的表现方法,创作一件独特的作品,做好后向同学和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共25分)

五、就快小学毕业了,你对自己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情况满意吗?请自己评评,也请同学和老师评评自己。评完后请写写自己的想法,并请老师和家长对自己提出建议。

④ 老子的简笔画

A:选择角度、显示结构特点:
形体结构是绘画最基本的要素,各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因素,结构形势及比例关系,平面化的简笔划,表现2维的平面结构比较简便。但要表现立体结构的物体形象,因主要只表现一个面的图形,写生时应选择能充分显示对象结构特点的角度和视向,使这些特点能突出地呈献于平面图形之中。
a、正视图:
电视机的荧光屏、收录机的录放音座和按键、照相机的镜头、书橱、冰箱的门框。这些体现结构特点的构成因素都安置在物体的正面。房屋除屋顶外,体现不同建筑风格的柱、廊、门窗及其它饰物也大都在正面。这些物体的正视图能显示它的不同观点的结构特点。
b、侧视图:
脊椎动物由一要脊连接头尾,横贯胸廓和骨盆、四肢分别与肩带和骨盆衔接支撑全身,各种动物因不同的生存方式和运动方式而形成的结构比例与形态的差异。从侧面看十分明显,同样,各种车辆的外部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车头、车厢和车轮,画出其横式侧视图,能全面显示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c、俯视图:
炉灶、餐具、书本、田径场等物体的结构特点所在的面朝上,画出它们的俯视图易于辨识。
d、周视图:
球体的外轮廓在任何角度都呈圆形,圆柱体和圆椎体在轴线垂直于地面的状态中,各种角度也会呈现出大抵一致的视觉形态。灯笼、笔筒、手电筒、杯、碗、盆等物,也分别由球体、圆柱体和圆椎体构成,画这些物体一般不必选择角度。如果它们被横置或斜置,即轴线不垂直于地面,则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透视变化,应取轴线平行于画面的角度

⑤ 怎么把公众号文章里面的视觉中国的图片找出来

视觉中国,就是一个钻法律空子恶意碰瓷敲诈勒索的垃圾公司,自身没有任何作品,都是看到别人有作品发布,他们就联系人家,给人家一点点钱,让人家把版权给他,他们就申请版权了。还有相当大部分,是网上别人上传发布的作品,本身就没打算申请版权,就是图一乐,有的是练手,他们就把这些作品也申请了版权,有的就干脆不申请版权。所有这些作品,他们在网上铺天盖地的发布,然后用一个专门监控的系统,一旦发现这些作品别人用了,他们就起诉,索要天价赔偿,想不用就不行,一般的侵权的话,正常应该是停止侵权,可他们不,他们不管你删除不删除,就是要钱!恶心至极!这个公司的孬种也真太缺德了。年度最恶心的新闻《“视觉中国”回来了》,看看挑衅的声明,真有活吃苍蝇没有蘸料的感觉。第一句就是“我司主动暂停网站运营”,这个句子信息量大呀!意思是什么呢?我视觉中国不是谁谁都能给停的,我们是高姿态主动暂停的,我们不停呢,天王老子也没得办法!然后下面全是更加强硬的“檄文”了,意思就是各位接招吧,老子该咋咋嘀,想敲诈谁敲诈谁,想勒索谁勒索谁,不但不收手,相反让你们更无话可说!统统闭嘴!我就纳了闷了,网上只要是没有明确主人的图片他都申请版权甚至有很多连版权也没有申请,看到谁用了就直接上去要钱,这种赤祼祼的敲诈犯罪竟然堂而皇之招揺过市,真的是无法无天了?背后的靠山是联合国秘书长吗?!

⑥ 女取诗经,男纳楚辞还有哪些藏在诗词里的 来自视觉

《诗经》、《楚辞》、《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甚至《红楼》、《西厢》……只要你喜欢、好词好句都可以!

⑦ 前两天看央视的魅力中国城,那个灵宝的函谷关,道德经,老子,画面看着很美,但是不知道真实是啥样子

任何地方拍摄出来的画面往往都比真实的地方看着效果好,主要是视觉和取景的误差。你可以用手机在当地找几个地方拍几张再和实际对比看看就知道了。

⑧ 求知道视觉中国是干什么的没怎么听说过

最恶心的新闻《抄“视觉中国袭”回来了》,看看挑衅的声明,真有活吃苍蝇没有蘸料的感觉。第一句就是“我司主动暂停网站运营”,这个句子信息量大呀!意思是什么呢?我视觉中国不是谁谁都能给停的,我们是高姿态主动暂停的,我们不停呢,天王老子也没得办法!然后下面全是更加强硬的“檄文”了,意思就是各位接招吧,老子该咋咋嘀,想敲诈谁敲诈谁,想勒索谁勒索谁,不但不收手,相反让你们更无话可说!统统闭嘴!我就纳了闷了,网上只要是没有明确主人的图片他都申请版权甚至有很多连版权也没有申请,看到谁用了就直接上去要钱,这种赤祼祼的敲诈犯罪竟然堂而皇之招揺过市,真的是无法无天了?背后的靠山是联合国秘书长吗?!

⑨ 老子提出“虚实结合”的原则所体现的美学理念是什么

有无之辩基础上的道家老子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老子“贵无”思想,一方面阐明虚实相生统一,另一方面又着重对“虚”进行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将中国艺术创作引向了虚实结合,以虚为尚的道路,使中国艺术表现出追求无限、崇尚空灵的特色。不论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还是“以实写虚”,都可视为具有老子美学蕴意的“虚实论”。

一、老子思想中的“虚实”

虽说“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却没有直接论述“虚实”。(《老子》全文中,除第22章有“虚言”一词以外,“虚”字仅出现四次。分别位于第3章、第5章、第16章、第53章,含义均为空虚。“/实”字仅出现两次,在第3章中指充实,第38章中指朴实。)那么,我们是如何断定“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思想呢?首先得明白一点,“虚实论”从哲学层面转到艺术层面有一个内在过程,这种转化在《老子》中还未明显形成。“虚实”属于美学、文艺概念,而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①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观照“道”,包括艺术。所以,从属于艺术范畴的“虚实”也应达到的“道”的境界。宗白华直接指出“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②宗白华进一步指出虚实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③他说出了“虚实论”,或说“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有虚有实”、“以实出虚”等的哲学本源,也就是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哲学观念而来。《老子》是部言简意赅,正言若反,又蕴意丰富的哲学著作。对世界的认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这其中的“一”、“二”、“三”不是指具体地数字,而是讲宇宙生成的秩序。老子一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名状的“道”。“一”等同天地之间的气,也就是庄子说的“太一”,“二”等同于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和”的气象,万物便由阴阳二气地流动交和状态而来。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⑤看,老子论有、无,属于宇宙论的概念,且“道”既包含“无”也包含了“有”。天地之间存在的虚空的气是变动不息的,是“有无相生”⑥的,也是虚实相生的。因为任何事物没有了“虚”就缺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没有“实”就无法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因此,“虚”、“实”能相生相成,主要是由于老子哲学的“有无相生”。《老子》第11章谈无用之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实就为了说明,实体有用在于有空有虚。在美学中,便出现了“虚实结合”等一系列范畴,它们一方面要求真实反映世界,一方面追求物质以上的精神价值。庄子赞同老子“道法自然”和“有无相生”的宇宙观,而且由于庄子更细致巧妙地阐释,无形中把虚实论推至更广泛的文艺领域。比如,属于审美心胸的“心斋”、“坐忘”和“游”,属于艺术创造与追求的“庖丁解牛”与“解衣盘礴”都来自庄子对“道”的发挥。《庄子》中有大量关于“虚”、“实”的分析,还提出“虚己”、“虚静”、“虚室”、“虚无”等观念,教人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达宇宙的真理(“道”)。⑦庄子的这个思想,不仅结合了老子“有无相生”和周易“立象以尽意”的思想,更加强了“虚实论”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影响。

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

“虚实”一词经过《老子》哲学的丰富阐释,形成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虚实论”。之后历代都对“虚实论”的真正形成做出了努力。汉代人把作品中的虚实看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出:“虚实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自魏晋南北朝提倡文学超脱后,作品创作中“崇虚”的风气大盛。隋唐时期,又将“虚实”应用于书法理论,讲究字体的疏密和结构。在诗文方面,注意诗歌创作虚实结合,从有形实象到虚无意象,达到至高的艺术效果。例如,司空图概括意境的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还提出“雄浑”、“冲淡”、“含蓄”等崇虚的理论(《二十四诗品》)。宋范文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出发,强调“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对床夜语》卷二),通过描写景物表现思想情感。宋人画论也主张作画应“咫尺有万里之远”(《宣和画谱》),亦是虚实论的作用。明清时期,虚实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在绘画方面,唐志契提到画幅大小与虚实运用的关系;董其昌从用笔方面强调虚实互用,疏密相间;笪重光论画面处理空间方法说;石涛、丁皋等人,强调艺术中的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文方面,谢榛认为诗句中的情景,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强调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刘熙载以虚实理论分析艺术的审美趣味。⑧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实理论与意象、意境、黑白、繁约、疏密、显隐、肥瘦、枯腴、藏露、轻重、开合等范畴关系紧密,它们都在不同的文学与艺术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虚”指审美对象不可捉摸的精神层面,“实”指审美客体的实际形式。“虚”虽无形可见,却是艺术空间组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清代恽南田曾说“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则愈不厌。”他的意思是,绘画中虚实处理得好,实中有虚,处理得不好,见不到空虚美感。⑨在书画中的虚实表现有黑处见白,白处显黑,繁密处求简约,用笔的轻重,气势的藏露,笔法的枯腴肥瘦等。 三、《画筌》中的“虚实”

中国画论在清代已趋于成熟,而“虚实”成为书画立意、布局、笔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画筌》作者笪重光就山水画的“虚实相生”意境作了比前人更深的分析。十幅如一幅,胸中丘壑易穷;一图胜一图,腕底烟霞无尽。全局布于胸中,异态生于指下。气势雄远,方号大家;神韵悠闲,斯称逸品。寓目不忘,必为名迹;转瞬若失,尽属庸裁。⑩笪重光在讲构图时,除了强调“得势”的重要性,还从多方面来谈如何构图布局: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从虚实来看: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从藏露来看:背不可睹,仄其峰势,恍面阴崖;坳不可窥,郁其林丛,如藏屋宇。山分两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现有隐。

笪重光非常重视中国画的布局,强调构图巧妙,神韵悠闲。他的绘画思想用一句“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概括是最适合的。无画处是画的虚空处,它能在绘画实景中生出象外之境。所以,画中无“实”,“虚”无法游走;画中无“虚”,“实”景无审美妙趣可言了。这就是笪重光所说的,画需要空间,需要“实境”也需要“神境”。周积寅在《中国画论辑要》中指出中国画的构图须讲究立意定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图手法便是“虚实”。它要求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11}

宗白华曾说中国画“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12}黄宾虹曾教导王伯敏“章法为位置经营,实则虚之,虚则实,以一当十,以十论取舍。”{13}王伯敏评石涛《罗浮飞云峰图》,“没有虚实对比,画面上的这片空,就成空无一物”,“对虚实的理解,作为画家,往往以实为虚,以虚为实。山水画家,有时看他着力于画山,实则他是在画云,即以画山来表现云。”{14}由此可见,中国画家在有限的画面中创作无限的意象空间,离不开对虚实的技法运用和美学思想的理解。

与中国画相对的西方绘画,是否也讲究虚实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我认为西方绘画中的“虚实”主要在于体现画面空间的立体感、结构感、体积感以及明暗对比的光影,缺少对美学思想的直接关照。西方艺术重视模仿自然,认为艺术越逼真越能接近真和美。因此,在绘画表现中追求一种视觉的真实瞬间,运用光影、虚实、几何透视画法给人们造成一种符合实际经验的空间幻景。“虚实”就是在这种透视画法中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这与中国画中的虚实有着本质区别。宗白华甚至认为,“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15}

四、结语

当代研究“虚实论”较多在于分析其艺术理论价值,而考察“虚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较少。“虚实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逐渐成熟的,它之所以如此具有生命力,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它以道家老子宇宙生成论为基础。虽然《老子》没有直接关于艺术的论述评价,但它“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实则蕴含了“虚实结合”的艺术内涵。老子之后,在中国艺术理论历史中关于“虚实”的讨论、应用一直没有间断,只是侧重点和理解不一样。随着山水画、水墨画地位的提高,“虚实论”作为重要的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需求,得到中国画家、理论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⑩ 谁能解释下老子这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 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 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即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这些见解,接触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