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的暗视觉
Ⅰ 什么是暗视觉、明视觉、和中介视觉
(1) 视野
人的眼睛视野是比较广的,但也有一定的范围,双眼视线左右各约100°,上约50°,下约75°.在注视一个方向物体的形状,色彩,亮度时,能看清楚的仅为视线中心1°~2°范围,要感知该范围以外的物体,视线需要在那个方向上固定0.1~0.2秒.
(2) 可见光
肉眼所能感觉到的光,即可见光,仅是电磁波中的一小部分,其波长约为380~760nrn(1nm=10-9m)之间.不同波长的光给人们以不同颜色的感觉,各种颜色是逐渐过渡的,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波长大于760nm和小于380nm的电磁波不能引起视觉.
在可见光中,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感觉,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在亮环境中,亮视觉对波长为555nm的黄绿光线最敏感.即各种辐射能量相同而波长不同的光,给人的感觉是黄绿光最亮,波长偏离555nm越远,则感觉越暗.在光线很弱的环境中,暗视觉对绿光最敏感,它与亮环境相比,最灵敏处向短波方向偏移.
(3) 人的视觉
视网膜是人眼感觉光的始端,上面分布着两种感光细胞:锥状体细胞和杆状体细胞.锥状体细胞多位于视网膜的中心,在黄斑上特别密,它对光亮的敏感性较小,需要较强的光刺激才兴奋,但对不同长度的光波具有不同的感觉能力,专管明亮时的视力,称为明视觉.柱状体细胞多在视网膜的周边,具有感觉弱光的能力,专管暗时的视力,强光反而会破坏它.但是它不能辩别颜色,在黑暗环境中观察到的景物是灰色的,它只能分辩亮度的大小.
眼睛对于外界的亮度变化,能适当地调节锥状体细胞和柱状体细胞使之具有合适的感度.这种现象叫做"亮度适应".对暗环境的适应(视野内的亮度在0.01cd/m2 以上,如白天,室外)主要是锥状体细胞呈工作状态.因此,暗适应过程很缓慢,而亮适应过程则快得多.
(4) 司机的注视范围
由于视觉取决于亮度,所以隧道照明质量以视场内的亮度为依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建议:司机观察路面的平均视点高度为1.5m,大体相当与汽车司机的人眼高度,若向前注视的视角约为1°则注视的范围约为正前方60~160m左右,在此范围内的路面亮度分布状况,对司机视觉直接起作用,如图9.2.4所示.在此范围内视看条件的好坏,对司机辨认障碍物的可靠性和保持视觉的舒适性起决定作用.有良好的视看条件,才能保证司机准确了解道路交通状态及其变化情况,作出及时的判断和采取正确的机动动作.
图9.2.4 司机视觉的注视范围
(5) 司机的看视条件
司机的看视条件与一般人不同,几乎完全是在动态条件下进行的,比静态条件的观察困难得多.由静态观测所得实验数据不能直接引用到动态条件中,一般应提高数倍至数十倍.通常影响司机视看条件的基本点是:
路面平均亮度,对隧道来说还有作为背景的墙面亮度;
路面亮度的均匀度;
3)物体的亮度;
4)物体与背景的亮度对比;
5)观察物体时的有效时间;
6)眩光程度等.
此外还与物体的形状,轮廓的清晰度,在视野中的位置,以及是否出现在预料的位置上,或是突然出现在非预料位置上等有关,视觉是以生理量度量的,受观察者的精神,视力,身体状况的影响.还受气象(如雾等)和空气混浊程度的影响.
影响视觉的主要因素
Ⅱ 人眼能否感知到lLux,人眼最小可以辨别多少的照度。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照度是用来评判接收物表面的光能密度。而人眼的辨别,是指人看出去是否能辨识的问题,这个光学过程是一个亮度形成的过程和照度无关。
而目前文献或标准并未对最低亮度辨别有明确定义。主要是人眼的主观复杂性和差异性导致。而且对于辨别这个说法,除了亮度还涉及到颜色。非常复杂,所有不会存在任何标准对此列出定义。
不过一般的对视觉暗室的要求都是亮度低于0.1nit。
Ⅲ 人眼从纯黑暗下见光之后会不会有错觉
是中毒引起的失明而处于黑暗状态是病态的,是被动处于黑暗,所以会出现错觉。而从正常黑暗(比如漆黑的夜晚)后见光,也有可能出现错觉,出现视野缩小,出现视物模糊等,不过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调节
Ⅳ 明视觉和暗视觉的简单概念
明视觉,是指人在明亮环境下使用的视觉分辨能力,其视觉功能的担纲者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暗视觉,是指人在暗环境下使用的视觉分辨能力,其视觉功能的担纲者为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
Ⅳ 白天黑夜,明视,暗视分别是什么视觉细胞
白天主要靠视锥细胞.晚上主要靠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分布密集,而在视网膜周专边区相对属较少.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存在“单线联系”,使中央凹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视锥细胞主司昼光觉,有色觉,光敏感性差,但视敏度高.
人类每个眼球的视网膜内约有1.2亿个视杆细胞,其树突呈细杆抓哏内,称为视杆,视杆外节的膜盘除基部少数膜盘仍与胞膜相连,其余大部分均在边缘处与胞膜脱离,成为独立的膜盘.膜盘的更新是由外节基部不断产生,其顶端不断被色素上皮细胞所吞噬.膜盘上镶嵌有感光物质,称视紫红质(rhodopsin),能感受弱光.
Ⅵ 人眼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看的到东西(轮廓也算),如果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请排除一切光源)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白天从太阳光下进入室内,像进入暗室一样,最初什么也看不清,几分钟以后,眼对这种暗的光线产生了适应能力,逐渐能看清周围的环境,时间越久看得越清楚,这种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 为什么由明处到暗处,必须有一个暗适应的过程呢?这得从视网膜的生理功能谈起。视网膜有圆锥细胞和杆状细胞,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区,杆状细胞分布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圆锥细胞只能感受强光刺激,而杆状细胞则对弱光敏感,也就是说在夜晚或黑暗的环境下看东西,主要依靠杆状细胞。为什么杆状细胞有暗视觉功能呢?这是因为杆状细胞内含有感受弱光的物质--视紫红质,视紫红质由维生素A和视蛋白结合而成。在强光下,视紫红质分解。因此,从强光下突然进入暗处,圆锥细胞失去作用,杆状细胞需将分解的视紫红质重新合成,这个合成的过程也就是暗适应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分钟时间。这就是人们从强光下进入暗处需要适应的原因。人眼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暗适应”的生理学效应,所以才能在黑暗中看见东西。
Ⅶ 人眼的视觉像素是多少
人的视网膜有500万个视锥细胞,由于视锥细胞负责捕捉彩色图像,你或许会认为这相当于人眼有500万像素。但人眼还有1亿多个视杆细胞,这些负责感受黑白的杆状细胞对于视觉成像的锐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1.05亿像素也低估了人眼的能力,因为人眼不是一台静态的照相机。人有两只眼睛,它们不停转动以获得比视野中心区域范围更大的图像,然后就像制作全景照片一样,在大脑中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在良好的灯光下,人能将至少间隔0.6弧分(0.01度)的两条细线区分开,将这两条细线看作是两个像素的话,每个像素在人眼中就相当于0.3弧分。如果保守地以120度作为你的水平视野,垂直面以60度计算的话,人眼的有效图像数据量就相当于5.76亿像素。
参考资料: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7062603668.html
Ⅷ 人的眼睛为什么在黑暗中能看见东西
为什么由明处到暗处,必须有一个暗适应的过程呢?这得从视网膜的生理功能谈起。视网膜有圆锥细胞和杆状细胞,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区,杆状细胞分布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圆锥细胞只能感受强光刺激,而杆状细胞则对弱光敏感,也就是说在夜晚或黑暗的环境下看东西,主要依靠杆状细胞。为什么杆状细胞有暗视觉功能呢?这是因为杆状细胞内含有感受弱光的物质——视紫红质,视紫红质由维生素A和视蛋白结合而成。在强光下,视紫红质分解。因此,从强光下突然进入暗处,圆锥细胞失去作用,杆状细胞需将分解的视紫红质重新合成,这个合成的过程也就是暗适应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分钟时间。这就是人们从强光下进入暗处需要适应的原因。 人眼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暗适应”的生理学效应,所以才能在黑暗中看见东西。
Ⅸ 明暗视力的机理,什么是明视和暗视
由于人抄眼存在的两种光感受器细胞——视锥和视杆细胞的不同特性,人眼的视觉根据亮度的变化可分为明视觉、暗视觉和中间视觉。根据国际照明学会(CIE)1983年的定义,明视觉指亮度超过几个cd/m2(通常认为超过3 cd/m2)的环境,此时视觉主要由视锥细胞起作用,最大的视觉响应在光谱蓝绿区间的555nm处;暗视觉指环境亮度低于10-3 cd/m2时的视觉,此时视杆细胞是主要作用的感光细胞,光谱光视效率的峰值约在507nm;中间视觉介于明视觉和暗视觉亮度之间,此时人眼的视锥和视杆细胞同时响应,并且随着亮度的变化,两种细胞的活跃程度也发生了变化。一般从白天晴朗的太阳到晚上台灯的照明,都是在明视觉范围内的;而道路照明和明朗的月夜下,为中间视觉照明;昏暗的星空下就是暗视觉了。人眼的明视觉和暗视觉特征见下表,中间视觉介于明视觉与暗视觉之间。
Ⅹ 人眼的视觉特性有哪些
人眼与视觉的一些特点版
摘于:权http://hi..com/%C6]%D4%D9%C2%E4%9B%E6/blog/item/b100e212a28cbf57f919b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