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博迪怎么眨眼写作的很难想象。

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
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话题:“挫折与成功”“意志的力量”“转折” 艰难困苦铸人才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 ”
海伦·凯勒—— 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话题:“残而不废”“坚强成就人生”“生命的价值” 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析:“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话题:“毅力”“完美与残缺”“奇迹的诞生”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点赞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

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

㈡ 视觉创作什么意思

例如摄影 画作 TV等等 能给人视觉上感动 或震撼的创作

㈢ 我写记叙文时总是概述特别多,老师让我多用描写,请问要怎么用蒙太奇写作手法要怎么用

这是初学写作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学会描写。怎样进行描写呢?不管是写人还是写景,都要抓住特点多角度进行描写,比如写景,你要写出一处景物的美丽,你只说“这里的景色多么美丽啊!”这只是概述,如果你写了景物的形、色、味等等就是描写了,当然描写时一定要运用各种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
以下是我一段关于提高写作水平的文字,希望能给你帮助:
要注意观察,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不会观察和体会生活。这里我就“观察”、“感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相信你读过之后一定会有所心得的。
所谓观察,是我们动用所有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做出的一种认知,而不是有的学生理解的视觉上的“看”。有些学生写作文总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原因是什么,就是动用的观察器官太少。只看到了事物的某一方面,这怎么能写出一个完美的事物呢。举一个例子:写月季花,如果只动用视觉,只能写出其“色”;如果再动用了“嗅觉”,就能写出其“味”;如果再动用“触觉”,就能写出其“状”……因为动用了不同的观察器官,所以写出来的月季花形象就丰满,给人就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画面。写了月季花的几个方面,还愁文章写不长。
所谓感受,就是我们观察事物之后内心深处的一种体验。这是最重要的,文章的新意正源于此。仍以月季花为例,在动用了视觉观察到其“色”、动用了嗅觉写出来其“味”、动用了触觉写出了其“状”后,你的感觉如何呢?写出了感觉,文章就有血有肉了,文章的内容也就充实了,文章怎么可能写不长呢?
所以,我要说,学会真正的观察,动用各种观察器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辅之以其他表现手法……你怎么可能让文章“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呢?
蒙太奇的创作手法不外乎是以下几点
A:呼应式:在上一个镜头提到什么人,下一个人镜头立刻出现
B:错觉式:上一个镜头故意暗示下一个镜头的内容。其实不然
C:对话连接式:上一个镜头某个对话,巧妙的连接在下一个镜头上,使两个剧情浑然一体。
D:交替式:同一个时间不同地点发生事情交替
E:相似式:把前后两个镜头,移居在某一个相似之处,加以连接的方法。
F:音响式:通过某一种声音,把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
G:对比式:把截然不同的人或者物对比联系,互相映衬,照成更大的冲击感。
H:把各自独立声音,图画,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他们按照一定的组合同步,同位,产生新寓意

㈣ 写作的五感是什么

什么是“五感写做法” 
 “五感”是指人的五种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这回五种感觉让我们答感受世界、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五感写做法”是一种通过描述着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文章中,作品就会像生活一样多姿多彩。   
怎样将“五感写作法”用在作文中?首先要能联系常识,然后引入“五感”,再发货想象写作。我们的作文都是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日常生活的常识,我们都十分了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常识,把各种“感觉”调动起来,让这五种感觉引导我们发掘更多侧面,然后发挥想像,把“五感”收集到的信息写入作文。例如想像一下:在某个情况下,如果你在场,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尝到、摸到什么?让常识帮忙,把各种感觉“请”进这段描写中,让描写充满真实感。

㈤ 视觉效应的剧本创作

虽然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包括话剧、戏曲等)同为艺术,但顾名思义,广播剧诉诸听觉,而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则诉诸视觉。因此,广播剧被称为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的艺术;而电影、舞台剧和电视剧则被称为“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时空结合艺术”(汪流著《电影编剧学》P1、P53,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也就是视觉的艺术。听觉和视觉,同属于感觉,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用声音触动人的器官;一个是用可以看见的事物触动人的器官。但两者之间,也同样存在某种必然联系,“作为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想像是一致的,同样适用于剧本创作。无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都有共同的规律性,离不开审美想像。”(朱宝贺著《广播剧编剧艺术》P5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同作为艺术作品的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都是为触动人的感官,产生感觉,通过人的思维,从而达到传递思想情感,对受众实现美的享受这个目的。
但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比,又有着无可厚非的优势,因为视觉艺术直观、生动、形象地向受众提供了色彩斑斓的生活图画,因而更乐于被大多数受众所接受。笔者把这种向受众直观、生动、形象地提供生活图画,从而使受众简明便捷地产生审美想像的效果,称之为视觉效应。 视觉效应不仅仅是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视觉艺术的特质,也应该是广播剧的特质。
为了用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借助于著名人物的言论来作诠释。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戏剧艺术的中心是人。任何一部戏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必须以人物为基础,由人物来体现。”(胡培奋著:《浅谈广播剧的导演艺术》《中国广播》1999年第9期)“广播剧是想像的艺术。”“作为艺术家都是富于想像的,没有想像力就不成其为艺术家。”“想像力是一种把现实的事物转化为美的对象的力量。想像是创作的纽带和杠杆。艺术创造需要想像就像鸟儿需要翅膀一样重要。”(朱宝贺著《广播剧编剧艺术》P4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电影的表现媒介素材有17项,戏剧有12项,而广播剧只有3项。无论是电影、戏剧、广播,相同的三项是:对话、音响效果、音乐。而它们的表现形态都是以声音的面貌出现的。”(同前P99)“亚里士多德没有把动作当作剧本结构的一种特质,而是把它当作结构的基本要素。”(?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P214,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只是必需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断定的形体动作。”(同前P216)
无须更多地引证,我们就从上述名人的论述中,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点:1.戏剧艺术的中心是人,广播剧所表现的中心也是人;2.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同属于戏剧艺术,戏剧艺术是想像的艺术,广播剧也是想像的艺术;3.动作是剧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并必须用听觉和视觉来断定形体动作;4.广播剧所能表现的媒介素材虽然只有3项,但均与电视、戏剧共有。“广播剧与电视艺术最大的不同是通过声音来激发听众的想像力。”
电影、电视剧和戏剧则是运用多种表现媒介,直接通过银幕、电视屏幕或舞台向观众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始末;而广播剧却是运用声音艺术,通过听众的想像,为听众提供间接的画面,让听众“看”故事情节的发展始末。艺术家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惊人地一致。这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不能通过听众丰富的想像力,由听众的听觉效应,转换成视觉效应的广播剧,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我们在前面说过,广播剧虽然是听觉的艺术,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与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受众进行艺术审美造型,向受众传递思想情感。“广播剧与视觉艺术最大的不同是通过声音来激发听众的想像力,不仅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和人物感觉要用声音来表现,就连人物动作、表情、环境和有关物件,也都要用声音表现。这种声音形象并不是最后的艺术形象,它只有通过听众想像,才能在听众的头脑中形成最后的艺术形象。”(朱宝贺著《广播剧编剧艺术》P4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朱宝贺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用声音塑造的艺术形象,笔者理解就是视觉效应。《歌德谈话录》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一部写在纸上的剧本算不得什么回事。诗人必须了解他用来进行工作的手段,必须把剧中人物写得完全适应扮演他们的演员……一个人为舞台上演写剧本,既要懂行又要有才能,这两点都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不结合在一起,就难收到好的效果。”(转引自顾春芳著《戏剧交响》P248,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歌德在这里虽然说的是话剧剧本的创作,但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广播剧文学剧本的创作。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广播连续剧《凝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广播剧荣获1996年度中国广播剧奖连续剧一等奖第一名。)。《凝聚》通过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晓冬关心帮助社区贫困老人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优秀基层党的干部形象。剧本的开头,特困户陈小妹把到菜场作调查的、新上任的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晓冬,误认为是偷她皮夹的小偷,把他扭送到了街道,不知实情的街道干部方娟,就坐在将要属于周晓冬的办公桌前,“审讯”周晓冬。戏一开头,就是一幅动作性很强的情景。这个情景是由这样三幅画面组成的:1.陈小妹扭着周晓冬走来,方娟打开办公室,三人走进办公室;2.方娟“审讯”周晓冬;3.陈小妹发现冤枉了好人,逃走。周晓冬向方娟了解情况。第二场戏虽然只有陈小妹夫妻两人,却也很有说服力:
哗哗水流声。
陈小妹:(边洗碗边嘟囔)糊涂……真是老糊涂,怎么去冤枉人家周书记……
当当两记小锣声。
陈小妹:来了来了……老头子,你要什么?
李阿康:(无力地)水,把水龙头关小点……
陈小妹:好好,我马上关小……
水流声小了。
碗打破了,陈小妹心疼不已。
当,当,又是两记破锣声。
陈小妹:来了,来了……你又怎么啦,不停地叫我,不能让我安定一会儿。
李阿康:老太婆,你今天怎么了,从菜场回来,我看你就心神不定的。
陈小妹:老头子,我闯祸了!
这一场戏,实际只有一个场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想像,得到这么一个画面:陈小妹站在门口的自来水龙头水槽处洗碗筷,她的丈夫李阿康却因瘫痪躺在床上。陈小妹冤枉了街道党工委书记而心神不定。这里虽然内容很丰富,但画面却只有一个。陈小妹洗碗筷的画面是实的,李阿康躺在床上打铃的画面却是虚的。李阿康的声音是传出来的。陈小妹在洗碗,听到了李阿康敲破锣,陈小妹打碎了饭碗。这里有三种声音:自来水声、破锣声、打碎碗的声音。这三种声音通过听众的形象思维,产生的是三种视觉效应。我们就是通过这三种声音,“看”到了陈小妹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动作,以及陈小妹的神态表情。其所产生的效果,就像是我们在看电视剧一样。 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就是画面艺术。
“影视剧本是影视剧的基础,尽管在影视编剧手里的‘银幕或屏幕形象’,尚处在用文字表现的阶段,但它却能‘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所谓‘独立的’,是指它将适宜于体现在未来的银幕或屏幕上,是一种用独特画面构造形象的剧本。”(汪流著《电影编剧学》P1,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从汪流先生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影视编剧在创作剧本时,首先要有画面感,要用画面的艺术来进行创作。广播剧编剧就应当学习这种画面艺术的技巧。
通俗地说,我们在银幕或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有两类:1.动态画面;2.静态画面。如果我们把环境作为客体,把人作为主体来区分静态和动态的话,就要容易得多了。环境不动,人在特定环境内运动,我们称为静态画面;如果人在运动,环境也跟着运动,我们则称之为动态画面。当然,如果我们再将画面设置得复杂一点,作为编剧还应该有景别感。影视剧中的画面,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等几种景别。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广播剧《天鹅宴》第四集的结尾,编剧刘康达运用的就是全景式画面:
山野中,御林军一声接一声地呼喊:“皇上有请梅大人啊——”“梅大人您在哪里——快出来吧——”“皇上有请梅大人啊——”
喊声在山谷中回荡,与远山的回声相呼应,此起彼伏…… 将听觉效应转换成视觉效应,关键是用声音(语言、音乐、音响)来激活听众的形象思维。
著名广播剧导演胡培奋在介绍创作广播剧《飞越黄河》体会时说:“飞越黄河成功后的群众的欢呼声,我们是后录的,加上低噪和现场的背景声,三层声音加在一起,变成了现在的‘热烈欢呼声’。现场实况根本没有欢呼。柯受良的飞车落入纸箱后,人们关心的是柯的生死,现场几乎听不到一声掌声,都静静地等待柯受良从纸箱里爬出来。如果这种‘安静’照搬到广播剧中肯定是不行的。”要把广播剧中的这三种表现素材,转换成听众头脑中的画面,最终是要通过听众的想像来实现的,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笔者借现代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把这种转换称为“激活”。
这种激活,笔者把它分为三种形式。
1.单种形式。是指三种表现素材中仅使用其中一种,来激活受众的形象思维。在广播剧《民情日记》第一集中,有这样一个情景:镇办公室女干事小周和镇委书记辛振栋去看望住在一千多米高山上的古奶奶,小周爬上山顶走近古奶奶家门口时说了这么一句道白:“这山好高啊!”没有音响?也没有音乐,却在听众眼前一下子就出现了一揽群山小的画面。言语很简洁,效果很好。本来我们想通过小周的口,对山的高度作一番描述,但这样太累赘。在其他广播剧中,用其他表现媒介,如音响、音乐激活受众形象思维的成功例子也很多。
2.双重形式。是指两种表现素材混合使用。在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中,陈小妹和丈夫李阿康的对话使用的就是这种形式。从剧本上看,只有陈小妹和李阿康的对话、自来水流水声、打碎饭碗的声音和破锣声。但这已经足够让我们听众“看”到了一幅很有动感的画面。
3.混合形式。这种形式是指三种表现素材混合使用。在前面胡培奋导演所列举的《飞越黄河》的例子中,就是这种混合形式的很典型的例子。欢呼的人声、紧张的音乐?还有汽车飞越空间瞬息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声以及落入纸箱而发出的声响。这幅由语言、音响和音乐构筑的画面,一点也不比电视剧所提供的画面逊色。
文学作品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但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往往有两种类型,即运动的和静止的。在运动中的物体,我们要尽其运动之能事,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充分体现它的运动的本质。处于静止中的物体,我们也要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的描写功能,给受众一个有棱有角的感觉,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想像空间。
广播剧编剧完成文学剧本后,接下来是导演、演员和其他人员的二度创作。当然剧作者不可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本来应该是属于导演和演员的工作,也由编剧来完成。但是编剧也不能因为有导演和其他人员的二度创作,而放弃寻求剧本创作的最佳形式的努力。文学剧本对导演、演员及其他人员的提示,该想到的还是都应该想到。

㈥ 写作时用通感有什么好处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器官感知外界事物,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相互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却能够互相转化,彼此沟通,不分界限,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汉语修辞学中就把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通感”或“移觉”。如:
“风来花底鸟语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风随柳转声皆绿”,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颜色;“鸟抛软语丸丸落”,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一通感是建立在感觉转移或奇特想象基础之上的,从感觉转移中强化人的感受,抒发和传递思想感情。通感能让读者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感受审美对象,从文中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如:

①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你听,那笛声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阳光的明媚!听觉、嗅觉、视觉相融汇,那笛声是多麽悠扬,多麽撩人情思!

②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吴伯萧《歌声》)
歌声是无形、无色、无味的,要辨识它不能凭借视觉、嗅觉和味觉,只能凭借听觉。作者把歌声比喻成有形的东西,不但能“摄下”“影片”,而且还能“绘制色彩”“绘制形象”“绘制感情”,还能“一幕幕放映起来”。这就是借助通感手法,才把“歌声”刻画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绘形绘声绘色。

③“呢呢儿女语,恩怨相汝尔。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白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琴声初起,低微柔和,如少男少女切切私语,倾诉柔肠;陡然高亢洪亮,如勇士扬鞭跃马奔赴疆场,所向披靡;后又飘渺微茫,似浮云柳絮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随风流散飘扬;接着琴声错杂,如百鸟和鸣,忽然看到一只孤立不鸣、卓然不群的凤凰;最后奏出最强音,如梦登奇崛险峰,寸步难上;收音则陡然下跌,戛然而止,如登高失足,一落千丈。
诗人在大胆、新奇的想象与联想中,把听觉形象变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触觉形象。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琴声细微轻柔与高昂雄壮,感受到飘逸悠扬、错落有致与独立孤高,感受到强音直上与低音突降的节奏美与和谐美。

二通感一般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激发人们的合理想象。如: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

②“便教春思乱如云,莫管世情轻似絮”(晏殊《玉楼春》)
人到春天的思绪乱得象飞云一样飘忽不定,世态人情轻得象飞絮一般不可琢磨,在这里诗人把主观情感视觉、触觉化了,仿佛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③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作者在描写潮落时的大海景象时,着重描写了“那声音”。在描写“那声音”时,又以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是写听觉,“落花飘零在水上”是写视觉。本来是诉诸听觉的“那声音”,作者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味觉“醇”,听觉“微风拂过琴弦”,视觉“落花飘零在水上”五种感官相互交错起来集中描写,因而使其审美形象显得异常优美和鲜明。

④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
不笑的“笑意”是写视觉,“余音”是写听觉,“甜”是写味觉。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确切地做到了表情达意。
三自然巧妙的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能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如:

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流动着的光与影,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光与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光和影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另外,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衬托,也是意象的升华,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艺术氛围。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花香本来诉诸于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交错融合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③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李渔评价说:“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李渔《窥词管见》)王国维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象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由此可见,这一“闹”字,确实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一般来说春意只能从视觉和感觉(时令气候)去描绘它。而本句是变视觉为听觉,用听觉去加以表现,化静为动,这似乎让读者体验到了莺歌燕舞的大好春光了。“闹”,写出了作者的感情,也让读者感到了春意的勃动——繁花斗艳,春意盎然。

㈦ 怎么用视觉描写向日葵写作文

世上的花,有千种万种,五彩缤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别人都喜欢百合、玫瑰,但我喜欢的花却是向日葵。不过,向日葵也有它的美。向日葵,它明朗,它鲜艳,它美丽,它热情,它饱满,它倔强,它顽强。在这些里面都可以发现它的美。
有些人觉得向日葵很平凡,很普通。但往往它的美就藏在它那普通而平凡中。向阳而开的花,开起来就像阳光般灿烂,颜色里已经充满阳光的味道。于是天阴下雨都不再重要,不抬头,也知道,你在照耀。从小我就看见过向日葵,向日葵的叶片是绿色的,再看看它那像眼睛似得瓜子,真像一颗颗黑色的珍珠,蜜蜂在天空中自由的飞来飞去,好像在和向日葵打招呼,它们真热情呀!有的瓜子全长出来了,圆盘低下了头,好像羞涩的抬不起头来,一排排向日葵像一个个小巨人一样在太阳下护着小草,向日葵也叫葵花,因为向日葵的圆盘总是向着太阳去的,向日葵就像太阳的弟弟天天绕着太阳转,因而得了个“向日葵”的美名。并且它也有个别名叫“太阳花”。向日葵就像是母亲,太阳就像是孩子,母亲永远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来定义,一旦母亲失去了那个中心,就是失去了旋转的目的和方向。所以我们要努力来做好那个中心,让母亲不在失望,不再迷失方向。对于向日葵为什么会朝着太阳转的问题,我找到了一个有依据的答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的现象证明了植物的向光性。大多数植物都有向光性生长的特点。向光性能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这有得于植物接受充足的阳光,从而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这些向日葵都共同迎着每一天的日出!其实向日葵虽小,但里面却隐藏着对太阳浓浓的爱。

㈧ 怎么样将作文可视化。

“可视化”作文

教学初探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研究、
探索的不竭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的内
容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新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可视化”作文的出
现。

“可视化”
顾名思义就是让作文视觉化。
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冲击,

学生对所写内容具体可知,
通过看图
---
说话
----
想象
-----
全面去调动学生已有
积累、情感体验
------
提供大量的相关词汇
-----
进而让学生达到顺利写作的目
的。变空洞的、面壁思过似的现有作文教学现状为灵活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可
感的有趣作文课堂。实现艺术
----
生活,生活
-----
艺术的真正统一。

可视化作文,有别于看图说话。传统的看图说话,形式单调,只适合于低年
级的课后练习。
我们的可视作文做为一种完整的作文写作系统,
它包括低年级的
看图说话,
也包括中年级的看图写片段,
高年级的看图作文。
而可视化作文体系
中的“图”
,是具有当代高科技含量的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综合体系,它可以是一
个图片,
一组图片,
一个动漫,
一个生活片段,
还可以是一部生活剧。
他有音乐,
动画,
它可以表现生活静态的原型,
还可以表现动态的的变化过程,
它源于生活,
更是对生活的艺术概括,
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真实,
也让学生体验到文学的
“唯美”
。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入、灵动。它
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表达过程。

一、理论意义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要求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
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
运用的领域,
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方法的相互交叉、
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
需要的语文素养。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
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能主
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这些都要求新世纪的语文教学
特别是作文教学要热情开放,活力四射。真正出现学生作文的“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可喜局面。真正实现以我手写我口,直抒性灵,自然抒写的艺术境界。

语文大生活观的要求。
写作课应回归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生活是写作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产生
出来,
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要引导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
体验生活,
用文字表现生活,
生活有多
广阔,
作文教学的天地就有多广阔。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置身于这大千
世界里并有所感悟,
才能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可见,
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
才能获取并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就是说,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是作文教
学的奠基石。
我们用一幅幅色彩缤纷的、
真实可信的生活画面,
去勾起学生对生
活的美好回忆、
真切体验,
让学生产生乐于表达的愿望,
主动用手中的笔艺术地
再现生活,从而达到书写生活、再现生活的目的。

二、写作现状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儿童的生活更是充满着快乐和童趣,应该说儿童笔下
的生活也应是丰富多姿,充满着天真和快乐,可作为有近三十年教龄的我却越
来越发现孩子们的作文写得死搬枯燥,缺乏灵气和真实。他们的作文中普遍存
在着一种虚构编造的现象,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了僵硬
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
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
写作文。
学生搜肠刮肚却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
感之门。使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写作题材,学生既没丰
富的词汇,又无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面壁思索,绞
尽脑汁,苦不堪言。一节课下来小学生
70%
写不出
300
字,初中生写不出
500
字。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生活积累不够丰富,不能在脑海中
再现生活场景,激不起写作的欲望,特别是小学生,即使有这样的体验他们也
不会表达。

三、国外写作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在探讨语文能力结构及内部因素时,对写作能力
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更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美国大网络全书》指出:

对于许
多小孩子来说,写作急切性可能出现在阅读之前。因为这些孩子与其有兴趣看
别人写的符号,还不如自己动手去作符号。

日本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排列位
置上把

表现

(说话和写作)放在

理解

(听说和阅读)之前。这种对读写关

系新的认识当然只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和做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语文教
学改革中,应该给予写作教学充分的关注。

当前国外作文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抛弃程式化的训练模式,
让学生尽早
的接触写作,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写作状态,极大的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
绪。

美、德等国的作文要求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法、俄等国的作文要
求则侧重淡化文体,强调基本能力。

赞科夫也反对用列提纲等模式化的手段指导学生作文,
他主张让学生进入
一种自由的写作状态,有充分的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实际上就是对学
生写作天性的一种认可,通过这种天性的调动,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写作发生
兴趣。从简单的“自由创作”阶段逐渐过渡到复杂规范的“实用写作”阶段。
培养学生自然书写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四、探索途径

立足课本,通过多媒体课件,刻录光盘。指导观察、说话、写话、写文。

我们以课标为依托,
以课本写作训练为线索,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
以年级课本为层次,
分年级组织材料,
刻录光
盘。
每年级分上下册两个光盘,
小学阶段共六级十二个光盘,
初中阶段三级六个
光盘。
摄入生活典型场景、
画面,
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有声有色的画面视觉冲
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启发写作思路,积累写作素材。通过素材可视化,指
导学生观察,开阔视野,练习说话,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接着,教师提供大
量的词汇,优美的句子,让写变得水到渠成。努力创设开放而鲜活的语文课堂,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闭门造车式的传统作文教学变得可视、
可感,
生动、
生趣。彻底改变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作文课。

低年级阶段,
学生的生活面狭窄,
我们主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学校
生活画面,季节变换画面,学生喜欢的动物小故事画面,让学生想象,说话,写
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说话能力。

中年级阶段,以观察作文为主。教师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
以及人物的动作、
对话、
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
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
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养观察
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

㈨ 求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视觉创作考研经验

六情愿电影时节创作一口盐经验那就考过的人才有这个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