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航模
❶ 上海市田林三中的特色
学校坚持以科技教育为抓手,经全校师生多年的的努力,在1993年学校被评为以能源为特色的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并成为上海能源协会首批会员学校。一直以来围绕科技教育,学校在组织领导、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基础建设、社会成效等方面开展了踏实细致的工作,使科技教育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学校的特色和亮点。2005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同年又被评选为上海市“科技教育与研究显著成效学校”。至今田林三中的科技教育已打下了比较深厚的基础,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1、理念先行定位准确,科技教育凸现特色
在田林三中以科技教育凸现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学校领导班子乃至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学校认为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技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对学校发展进行定位和规划时,坚持对科技教育持续投入和建设,同时用科技教育的理念带动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各方面的建设。
2、机构健全管理长效,科技名师引领队伍
多年来在科技教育过程中,我们逐渐构建了学校科技教育管理网络。校长为学校科技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支部书记、副校长、教导主任、科技总指导、科技工作室主任组成了学校科技教育领导班子和部分学科老师为主的科技教育主干队伍。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学校每个学期初都制定科技教育相关计划,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相应的总结、表彰、奖励。这样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稳定有效发展。
陈瑞强是田林三中的物理教师,又是学校的科技教育的骨干,陈老师在学校搞科技教育的十几年中,勤于耕耘勇于创新,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在区内有很高的知名度,2007年陈瑞强老师被徐汇区教育局命名为“科技教育技能状元”。为了发挥陈瑞强老师的特长,发挥科技名师品牌效应,同年学校成立了“陈瑞强科技工作室”,并开辟了学校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室,形成以陈瑞强名师为核心,各学科老师广泛参与的学校科技教育主干队伍,以带动学校科技教育整体发展。
3、花开校园香飘社区,辐射引领横跨区域
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体现在丰富的科技项目上,有些科技项目的影响已经超越学校范围辐射到社区。传统科技项目“田三杯”头脑奥林匹克比赛,每年都吸引了全区60多所中小幼学校的同学踊跃参加。2006年以来以田林三中为龙头的,涉及校与校、校与街道(田林)、校与区(金山)科技联动活动等,促进了不同学校在科技教育上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我们研究科技教育、发展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校际联动式的“科技沙龙”在徐汇区尚属首次,创了先河。2 007年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指导帮助之下,我们举办了覆盖中小幼科技辅导员的沙龙活动,为区内的科技老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区内科技教师提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显性课程各显其能,科技教育全面发展
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最主要的载体,我们逐步认识到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和隐性课程,让这这些课程各展所能,就更能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在显性课程中,我们注重科技教育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的整合。在基础课中我们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以发展智力、开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变通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如语文学科教师根据教材本身的科学因素,选择好含有科技内容的常识性课文,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数学老师教圆周率时可以讲述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求学故事,使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汲取爱科学、学科学的力量,从小树立崇尚科学的理想。同时,学校一直把科技教育排入预初、初一、初二等年级课表,在各个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拓展课,拓展课由各任课老师担任,已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科技类课程如:《能源》、《生活中的化学》、《剪纸》、《生命教育》、《摄影》、《环境与卫生》《科技藏书票》《生活中的物理》《双语地理》《科普英语》等。在这些课程中,学校把培养学生科技精神、科技思想、科技方法等寓于拓展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科技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探究型课程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研究性科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执行的指导,注重对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指导与多维度评价,部分学生参与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已发表在徐汇科技宣传册中,有的文章在科技竞赛征文中获得奖项,探究型课程突出了学生的科技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
5、隐性课程多维渗透,科技氛围全面营造
在隐性课程中,我们注重科技教育潜移默化寓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我们建立了经常性科普宣传阵地,通过黑板报、广播、闭路电视、科技角等向学生进行科普宣传,大力营造爱科技、学科技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经常性的在升旗仪式、午会、科技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科技教育。例如在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科技教育中,我们在八年级中进行了环保知识讲座和问卷调查。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如何预防自然灾害的教育(DVD教育片)。大队部还积极开展了各中队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迎世博、找陋习”专题活动,并挂校园网展示评比,让学生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培养科学素养。
学校在校园网上建立了“田三阳光科技”主页。主要栏目有:科技教育闪动新闻(视频)、活动信息、科普之窗和科技沙龙等内容,这样逐步建立起了有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的科技活动互动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网络,从而使田三的阳光科技辐射到社区和家庭,营造出人人关注科技、参与科技的育人氛围。
6、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帮助科技尖子脱颖而出。
对于活泼主动、上进心强,动手能力强的初中学生来说,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能更好地激发起他们对于科技教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积极准备竞赛、参与竞赛的过程本身也是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抓住机会,组织这类学生参加了以下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果,2007年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世界OM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在2008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以下佳绩:
(1)全国大中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系列比赛活动
(2)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擂台赛
(3)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4)市头脑奥林匹克万人大挑战(5)市青少年电子知识与技能竞赛《电子通》实验比赛
(6)市青少年创造发明设计竞赛
(7)市“科技启明星”
(8)市“金钥匙”比赛
(9)市环保知识竞赛
(10)市“夏普杯”青少年太阳能模型动手做大赛太阳能环保去污系列赛
(11)区明日科技之星、航模、建模、车模大赛、纸结构、铜木结构、来回施行车、原舟车、老爷车、大轮车竞赛、生命教育系列活动、科技论坛比赛。
通过参加这些高水平的竞赛,学生中的科技尖子脱颖而出,科技活动的骨干分子队伍形成了。
7、建立校内学生科技社团,全面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创造条件,积极组建科技类社团和兴趣小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近年来,学校共建立了3个社团(OM头脑奥林匹克社团、太阳能小制作社团、创意机器人社团)和5个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科技藏书票、摄影、科技小论文、科幻画、卫生救护等),逐步形成科技活动骨干和爱好者不同层次的梯队。科技活动骨干参加重大比赛成绩一直在上海市各校前列,如太阳能社团今年参加了全国“尚德杯”太阳能创意作品比赛获得了全国总决赛第二名,并被评为全国创新型学校,创意机器人社团参加了社区科普活动也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已经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普及活动,其中,主要开展“科普宣传”、“科普实践”、“科普比赛”三大系列活动。具体活动项目包括:“科技在我们身边”黑板报专刊、“科技与环保”电脑小报评比活动、科普英语猜谜活动、科技影视观感和影评活动,“变废为宝”的科技制作比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科技发明比赛、“我的发明我创造”作品评选活动等等。我们力争做到每项活动都有鲜明的主题,比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科技发明比赛中,太阳能水车、太阳能清污船系列、太阳能循环用水洗车房等,通过这些活动满足了学生中的科技活动爱好者的需求,并使科技教育走向了普及层面。
❷ 何夕的访谈
主持人:姚海军
特邀嘉宾:何夕 唐风
姚对何:同国内外很多科幻作家相似,你也是在读大学时开始科幻创作的。有什么特别的因素促使你走上科幻之路吗?
何:现在想来这应该是诸多因素的合力导致的结果。例如学现象的好奇,至今未泯的童心,以及讲故事的欲望。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他不必为自己对科学的无知而感到羞耻,但如果今天当我们站在科学巨人已经为我们打开了的科学大门之前,却仍然安于心智的迷惘则是不可原谅的。我们或许成不了探索者,但接受新知是生为智慧生命的天职。科幻最古老的使命之一便是普及科学传承知识,我很愿意为之尽一点绵薄之力。
姚对何:20世纪90年代初可以说是科幻作家新老更替期,之后,老一人作者基本上退出了科幻创作的中心舞台,新生代科幻作家迅速成为科幻创作的中坚力量。你如何评价90年代初期的科幻创作的整体状况。
何:90年代初是中国科幻的一个艰难时期。《科幻世界》杂志本身在那个时期的境遇已足够说明问题。新生代的提法我不知道是谁先提出来的,也许它就是专指90年代的那批作者吧。现好像所剩并不多(即使加上像何夕这样跑掉了又被捉回来的)。不过我觉得90年代初与90年代后期的作者在思想及血缘上相差不多,应该算是一茬的,所不同是前者曾经亲历过科幻的低谷,算是多了一层磨练。90年代初期的科幻创作远不能称作繁荣,力作鲜见。那个时期王晋康的作品应该是最好的,只是不知道他是否赞成将自书划入新生代。
Darkerblue对何:我想知道何夕大哥用两个名字发表作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何:“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是杜甫的诗句。用“何夕”作为笔名是因为我姓何,同时顺带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谜题的眩惑。 现在我用的是“何夕”这个笔名。包括《异域》投稿时也用的“何夕”。至于《异域》用了另外的名字只是编者为配合所谓“复出”而采取的措施,事前征得了我的同意。
姚对何:想象是科幻小说的核心。因此若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在你早期的作品中我最喜欢《本原》,而不是获奖的《电脑魔王》和《平行》。很想听听你对你1996年以前的作品的看法。那些作品当中,你最喜欢哪篇?
何:看来编者、作者、读者在这里有分歧了。我喜欢的是《盘古》和《小雨》。《本原》实际上是一篇故事性科普,这本身也是我创作的初衷。现代多数中国人长期认为世界是决定论的,喜欢讲历史必将如何发展等等。量子论里的反决定论思想贯空了这篇作品其实这者《本原》的本原。
《盘古》原名《巨人传说》,是1995年创作的作品,发表于1996年,当时编者有些小的改动。以中国神话故事为题材写作科幻并不鲜见,这方面大陆港台都有不少作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相比显得粗糙,祗也未成体系,但其中可用于科幻创作的养分并不缺乏。不过许多以神话为题材的作品往往缺少构思,每每只作简单的现代类比。比如将神话人物改为外星来客,将自动木偶改为机器人。如此“科”则“科”矣,但读者看起来却味同嚼蜡。其实还不仅在此类题材创作中有此现象,近年不少科幻小说都有披挂科幻外衣之嫌,许多读者朋友对此已深厌之。我个人以为如果没有好的科幻构思就不要写,读者如果想看言情根本不必买《科幻世界》。我喜欢《盘古》的理由是因为即使现石料读还能吸引我自己(我读的是修订版),文中表现的对神话精神的向往在我而至今未曾改变。
《小雨》是一次尝试,主要是文字上的。我在里面用纯小产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标准的科幻故事,自己觉得有点意思。主流文学能够接受魔幻主义的原因之一便是语言的相通。没有人会说《西游记》以及《百年孤独》不是小说,但却有很多人不把科幻当作小说。科幻小说既然打着“小说的标记,就有义务在语言上与纯小说相通。我知道科幻界不少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如果科幻小说”自绝“于主流文学,这对主流文学不会造成什么影响,而最终受到损害的只是科幻自身。当然,这里的相通是以保持科幻的特色为前提的。
Starauthor对何:你认为科幻的本质是什么,及其意义,地位及今后的发展?还有你写科幻的动机是什么?怎样评价一篇科幻作品的优劣?还有你认为如果从事科幻创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你最喜欢的科幻作品和作者是谁?除了科幻作品你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呵呵,有点多了,多多包涵。谢谢。
何:你的问题不仅“多”,而且“大”。关于科幻的本质意义等就算写本书也难以完全说清楚。越是到了现代科幻的界限似乎越模糊,魔幻现实主义,玄怪等因素越来越多地渗入进来。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幻与凡尔纳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我的确无法下这个定义。科幻今后的发展方向(乐观的)肯定是畅销书与影视的结合。
我写作科幻的动机只是两个字:爱好。评价科幻作品的优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读者投标,《科幻世界》也是这样做的。至于说参与投票的读者的代表性不够这是另一个问题。
从事科幻创作需要有三分天赋,三分科学素养,三分文学修养,再加上一分毅力。受时间等因素限制,我平日的阅读量不大。科幻作品的阅读量更少,相比之下科普以及历史等杂书还看得多些。
姚对何:1997、1998两年的休整对你以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何:积累了丰富的撤退经验,下次再跑就没那么容易被抓回来了(说笑话的)。
那段时间这没写过一个字的科幻作品,但是这段与科幻的“爱别离”也让我知道自己与科幻有着很难割舍的缘分。我脑海里涌动着只有自己知晓的科幻构思,如果不写出来它们将永远消失。还有读者朋友的期待,以及与《科幻世界》杂志社之难忘的合作情谊,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我重回科幻的世界。
姚对何:1999年重回科幻世界的第一篇作品《异域》反响热烈,事否向读者透露一下创作背景?
何:《异域》的科幻构思相当简单,几岁的小孩子也能领会。创作的触发点说起来很偶然,记得是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慢录快放的图像。画面是一片原野,天空中的云层飞速地翻卷游走,在地面投下大片快速成移动的阴影。太阳拖着尾迹划过天宇,然后月亮升起来,原野上的草像是获得了灵魂般地跳起姿态神秘的舞蹈。几秒钟以后《异域》的故事便在我的脑子里成形了。
Ffice对何:你小说里的人物,多是两个男生回一个女生,而且多半那两个男生都会对那女生有意思,如《盘古》《缺陷》《爱别离》等。很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由于个人经历导致的情感偏向啊?好奇而已,别当真。
何:在我的作品里感情描写一般居于次要地位,跟科幻主题也关系不大,不过有时会用来达到另一种效果。《盘古》里的女主人公喜欢“我”,《缺陷》里的林欣喜欢韦洁如,但是为了追求心中更重要的目标,他们选择了放弃。《爱别离》则是彻头彻尾的爱情小说,本意就是赚人眼泪的。有段时间《科幻世界》每发一篇言情科幻就招读者一顿骂,好像科幻就不能写爱情了。其实像爱情这样的文学母题是无论哪种文学形式都无法回避的。我想证明按照标准的科幻模式也能写出动人的爱情故事来,很难说《爱别离》完全达到了这个目的,好在骂《爱别离》的声音不多,表示喜欢的人也不少。
至于说到个人经历导致情感偏向什么的,我看还是不要跟老同志开开玩笑了嘛。
鹿可耳对何:我很喜欢《缺陷》,科幻的推理过程要自然有趣。想问一下,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有推不过的地方?
何:《缺陷》是一篇旧作。主题比较简单,有点像一个趣味问题。任何理论也好观点也好,如果在它的范畴内不导致矛盾它就是值得研究的。比方说欧氏几何假设窨是平直的,在这个假设内它无矛盾地证明了许多定理。而非欧氏几何假设空间是弯曲的,在这个假设内它也无矛盾地证明了许多定理。这就说明它们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缺陷》这个故事里出发点是一个人只能预知十分钟,但通过推论却发现这将得出这个人能够预知永远的结论。这就导致了矛盾。我个人比较喜欢用一个总是驳倒一套理论的游戏,这让人有一种思考的乐趣。你的问题没具体指出是什么伤,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如果在写的时候就发现有伤的话一定会想办法改正,不会听之任之。这点我有切身体会,当年在《本原》里曾经因为记忆失误而错用了资料,很久之后还让自己感到不安。
姚对何:你的创作环境怎么样?日常的工作生活是否与创作有矛盾?
何:我是业余写作,所有业余作者在创作中感受到的困难我概莫能外。主要的时间。科幻写作其实是非常难的,现今的读者每天都接受着大量的资讯,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已和以前大不一样。指望靠掉书袋或是耍贫嘴的方式赢得读者青睐已是绝无可能的事情,这其实也是为什么近年一科幻小说挨骂多的原因。不容否认的是在科幻业任作者之中有些是不大懂科幻的,他们写得很努力也很辛苦,但是作品出来后反应不理想。时间的制约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困扰,生活毕竟是首要的,只能尽量安排了。
姚对何:《六道众生》以及你其它的一些作品都流露出你对现实总是的关注,你如何看待科幻与现实的关系?你喜欢读者称你为硬科幻作家还是软科幻作家,假若我们认同这种分类的话?
何:就对现实的关注而言,《六道众生》表现的仍然是传统主题,这一点和前作《异域》相类似。科学上有了新的发现,它的应用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却潜藏着巨大的危险。诚如姚编所言:“妖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神圣的自然法则。它蛰伏于人类进货的历程中,等待着我们在向自然无度索取时被唤醒。”
更明显关注现实的作品是《田园》以及将发表在《星云》上的《伤心者》。它们完成于1999年至2000年初,正是新经济如火如荼的时期。在这两篇作品里我注入了自己的观点。正如《伤心者》里的一段话:“现在所有人都困着那棵巨树上漂亮的花和叶子,并徒劳地想长出更漂亮的花和叶子来超过它,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那不起眼的树根。”《田园》和《伤心者》的主要分别是粮食作物和数学,这正是我称之为“根”的一些东西,而这也是在这个浮华的年代里我们最欠缺的东西。这两篇作品是姊妹篇,表达了相似的主题,《田园》原名就叫《伤心木》。不久前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奖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杂交水稻,另一个是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
软硬科幻之争由来已久,我曾经说过我一向认为它们之的差距尚未大到足以成为两个阵营的地步。较普遍的看法是讲究技术细节的硬科幻更难写并意味着作者素养更高,不过我觉得硬科幻更像是某种言过其实的说法,相对于科学本身来说绝大多数的科幻小说都非常非常的“软”。一份中学生写的航模性能说明书或者是一家农技站的农药配比说明读起来肯定比2001年《科幻世界》里最“硬”的科幻小说还“硬”。能推进科学本身的发展,那些希望科幻作家领先于科学家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我正计划针对软硬科幻写一篇专门的论述文章,题目是《技术之美与艺术之美》,优秀的科幻作品应该是技术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结合。不妨拿音乐来举例,帕瓦罗蒂的完美衣帽间如果脱离了旋律将只会是一串令人心烦的噪声,反过来的情况也完全相同。只有当技术(歌喉)与艺术(旋律)完美结合之后人们才可能聆听到像《我的太阳》那样美妙动人的音乐。
姚对何:能否谈谈今后的写作计划?
何:我头痛的事是有了好的题材但是没有创作热情或是正相反。现在我脑子里的科幻构思还有些,都是没有人写过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近段时间没怎么动笔。在写作问题上我没有制定太多计划。 1、请谈谈你的新作品,还有你近期的写作计划?
现在有五篇新作已投到科幻世界编辑部:《异域之六道众生》、《审判日》、《伤心者》、《爱别离》、《天生我材》。
前两篇长一点,三万多点吧。另外的都是两万字。当初还要更长些,就编辑的要求作了删改。前两篇加起来差不多删了五万字。手里还有不少东西,因为没完所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2、你是怎么看待国内当前场景下的科幻的?
因为并没有详实的数据作参考,所以我只能凭个人印象说两句。科幻现在无疑比前些年显得繁荣,不断有新人新作涌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繁荣标志的长篇作品也出现不少,但惜乎其中一些作品显得单薄,其超长的篇幅多是写些与科幻关系不大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科幻成了一张蒙在言情,历险,侦破,玄幻,战争等内核表面的一层薄皮。我个人有个判断标准:即如果一个题材能够完全不依靠科幻就能够表现并且能
够表现得更好的话,这个题材就不必写成科幻。按这个标准读者可以对自己知道的作品作一个有趣的筛选,你可以试着剥掉一件作品的科幻外衣,比方说将作品的发生地由无人星球变成地球上的一个荒岛,或是把一个从公元3000年回到公元1000年的人换作本身就是当时的普通人,如果作了这样一番手术后发现作品完全毫发未损,故事情节照常能够展开,主题思想照常可以表达,那么你就可以认为这篇作品至少有点伪科幻的嫌疑。
3、你的小说更着重是想表现哪一方面的内容。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我的小说并没有刻意想要表现的某方面主题。大凡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有可能进入题材。
就拿最近的几篇新作来举例,《异域之六道众生》是《异域》姊妹篇,物理学题材。《审判日》是宗教题材。《伤心者》是现实题材。《爱别离》是爱情题材(当下这好像是一个容易引来骂声的题材)。《天生我材》是奇想题材。
4、沉寂了好几年后,你重出江湖,马上得到认可。但是你内心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而1999年以来你所发表的每一篇小说,几乎每一篇刊登之后都会得到很大的争议,读者不是爱死就是贬死,对此你有什么说法?
先说明一点。沉寂几年完全是个人原因,实际上科幻世界的编辑老师一直都在鼓励关心我,“复出”的一个直接原因也是因为千年虫题材的约稿。
其实到写这篇访谈时为止我复出后也只发表了三篇新作:《异域》《祸害万年在》《缺陷》。坦白一件事:《缺陷》是一篇旧稿,大约写于1993年(原稿还曾在星河那里放过一段时间)。对这三篇作品我自己都不大满意,相对来说觉得《异域》要稍好一点。可能由于久未动笔的缘故有些手生吧。希望后来的作品能够有所提高。
《异域》表现的是一个标准(这个词的另一个表述形式是“老套”)的科幻主题:人们创造了新的理论,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却又隐藏着灾难。主人公出生入死化解危机,最后是英雄主义的悲剧结局。对这一作品我满意的地方在于它的科幻内容综合来看还算新鲜,同时与故事情节不可分割,也就是说它的科幻衣服很难剥下。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写作手法比较旧,语言显不出光彩。至于你提到有人称文中有“硬伤”,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我很乐意找机会与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讨论。)
《祸害万年在》是应约之作。发表后有争议认为文中言过其实,认为“万年虫”只是作者杞人忧天。老实讲这种说法几乎可以当作作品主题的例证。〈祸〉文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阐明了所谓计算机“千年虫”和“万年虫”问题的本质都是一个数值溢出问题。现在我接触到的所有计算机系统都存在“万年虫”问题,所以这个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想说明这些本来很小的问题之所以带来很大的严重后果完全是因为人类的惰性和短视。
在此举一个例子,现在人们之所以把无法处理的核废料埋起来,把无法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埋起来,都是基于一种认识。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聪明的后人们能够毫不费力地解决我们制造的问题。但现实又如何呢,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不正是前人制造出来的吗?反正我不认为前景乐观。千年虫据称让全世界付出了数千亿美元的代价,我以为对万年虫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其代价将千万倍于这个数值(当然,那是几千年后的人的事)。
《缺陷》如前所说是一篇旧作。比方说欧氏几何假设空间是平直的,在这个假设内它无矛盾地证明了许多定理。而非欧几何假设空间是弯曲的。在《缺陷》这个故事里出发点是一个人只能预知十分种。我个人比较喜欢用一个问题驳倒一套理论的游戏,这让人有一种思考的乐趣。有读者提到此文中有一两处推论不严谨的地方,对此我表示感谢并完全接受。
还未发表的那几篇新作都与约稿无关,是自由创作。我个人觉得它们可能比上面这三篇作品好。如能发表的话希望得到读者朋友的指正。
5、我们都知道,在90年代初,你就以何宏伟的本名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并以《光恋》等小说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你个人怎么看待自己90年代初的那些作品?
我最初发表科幻小说是在1991年,当时19岁,作品的幼稚可与年龄相比,作品发表纯粹是编辑老师提携后进。
1992年写《光恋》时稍好了些但各方面仍然显得幼稚。后来陆续有了《平行》《本原》《小雨》《盘古》等。在那批作品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1994年的短篇《小雨》和1996年的《盘古》,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记得它们。
6、你的作品想最多表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你又希望你的读者从你的作品中得到些什么?
这个问题同第三个问题很像,回答难度也不相上下。中国科幻历来时兴一窝风,一会儿流行写环保,一会儿流行写克隆。我也难以免俗,只能尽量独僻蹊径吧。我并不敢奢望读者能够从拙作中得到什么,如果读者拿到何夕的科幻小说时能够一口气读完而不在事后觉得是浪费时间的话我就相当满足了。
7、在你的个人写作中你所遇到,最头痛的事情是什么?
一是有了好的题材但是没有创作激情或是正相反。
二是接到一份措词礼貌的退稿通知。
8、科幻圈传说,当年你为了爱情从成都到自贡工作,可以说说生活中的你和你的两地爱情吗?
我的工作是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写作是业余爱好。
至于传说嘛,还是当它是传说吧。
9、在每一个科幻写作者起步的时候,都会因自己的喜好受到某一些前辈科幻作家的影响。请问你最欣赏的科幻小说作家是谁?你认为从他那里你学到了些什么?
艾萨克·阿西莫夫。想学的东西很多,他的作品也许文字水平不是科幻作家中最好的,但是一经与他出类拔萃的科学构思相结合后其感染力是难以抗拒的。他的作品里有许多独有的构思,如果科幻构思也可以申报专利的话他拥有的专利将会是最多的。这也引出了我的一个观点,即科幻小说的精髓永远是“科幻”二字,没有优秀的科幻构思作基石,再好的文字,再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无法产生优秀的科幻小说。
10、每个科幻作家心中,都有其自己对于科幻的理解。在你,你怎么界定关于科幻这个涵义?
从正面我可能下不了这个定义。不过我想可以从反面指出哪些不是科幻。
⑴违反人类已知的基本科学理论。比如能量守恒定律等。
⑵过分宣扬神秘主义,表现怪力乱神之类。
⑶自造一些荒诞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的小说。
⑷通篇没有科学气息的小说。
……
不过我很希望自己写的作品都能够被大家认为是科幻。
11、国内现在关于软硬科幻的争论十分多,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有一种观点,似乎硬科幻更难写并且意味着作者素养更高。从道理上讲这是对的,涉及大量技术细节描写的硬科幻作品肯定面临比软科幻更多的困难。但是我坚持认为这两者并无泾渭之别,它们的差别并没有大到足以成为两个不同阵营的地步。我自己倾向于认为硬科幻只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实际上相对于科学本身来说,绝大多数的科幻小说都非常非常的“软”。
❸ 襄阳市第二十五中学的创造力教育
第一届科技节 主 题: 亲近科学 创新体验 活动内容: (一)科普宣传
(二)科普讲座
(三)科技小制作竞赛及成果展示
(四)科幻绘画作品展示评比 (五)科普手抄报展示评比 第二届科技节 主 题: 轻松发明 展示才华 体验成功 活动内容: (一)科普宣传及科技进校园成果展示
(二)专利法知识讲座
(三)科技小制作竞赛及成果展示评比
(四)书法及创新绘画作品展示评比 (五)“金点子”创新大赛 (六) 机器人拼装比赛 第三届科技节 主 题: 唯美求真 创新成才 活动内容: (一)科普宣传展
(二)科普讲座 专利大王李培巩(主题:发明创造 其乐无穷)
(三)迎奥运现场科幻绘画、书法作品展示评比
(四)现场智力七巧板比赛 (五)四驱车现场比赛
(六)航模表演赛
(七)设计纸桥载重比赛 (家长学生互动)
(八)“金点子”创新及专利设计大赛
(九)隆中小导游竞赛
(十)“知襄樊、爱襄樊、爱祖国”摄影展示评比
(十一)“热爱襄樊、我行动”记探访南渠(檀溪源)考察、记录、反思论文比赛 (十二)新绿文学社科幻作文竞赛 (十三)科技小实验展示 (七、八年级每班各出1至2个节目,师生互动) 第四届科技节 主 题: 实践 创新 发展 活动内容: (一)主题类活动
1)科普宣传展;(全校) 2)科技科普类图书图书馆现场展销、新华书店流动书屋图书推广;(全校) 3)班级科技创新黑板报评比;(全校) 4)科技创新手抄报评比;(四-八年级) 5)新绿文学社科幻作文竞赛;(全校) 6)科幻绘画、手工剪纸竞赛;(全校) 7)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实物现场拍卖会;(全校) 8)发明家李培巩报告;
(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机器人编程、组装、运行竞赛;(六-八年级) 2)纸桥承重比赛;(六-八年级) 3)现场智力七巧板比赛;(全校) 4)航模比赛;(四-八年级) 5)孔明灯现场制作竞赛;(七、八年级) 6)隆中双语小导游竞赛;(五-八年级) 7)无线电维修竞赛;(七、八年级) 8)连环装制组装、操作竞赛;(四-八年级) 9)手工布艺制作竞赛;(五-八年级) 10)自由落体竞赛,与环宇联合;(三-八年级) 11)理化生科技游戏节目; 12)中心学校节目展示(二实小、青山子校、环宇子校,由中心安排)。 第五届科技节 主 题: 实践 创新 展示 提升 活动内容: (一)科技节回眸展
(二)地域文化探究回眸
(三)大型科普展
(四)科技小论文 (五)科技绘画
(六)科技手抄报
(七)自然与科技摄影赛
(八)机器人轨迹赛
(九)七巧板竞赛
(十)魔方比赛
(十一)无线电竞赛 (十二)鸡蛋碰地球 (十三)航模竞赛 (十四)太阳能小车竞技赛 (十五)小发明创意竞赛 (十六)变废为宝小制作竞赛 (十七)优秀创意说明课评选 (十八)伏龙科技大讲堂:解读世博
❹ 朝阳区有没有少年宫
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也就是朝阳区的少年宫,其中“活动部”的电话是:65044921,可以找冯老师、肖老师,朝阳区各中小学的科技、文艺活动主要由这个部门组织负责,如航模、木梁承重、科技日记、科幻画、我能行素质大赛、合唱比赛等。
❺ 高达模型 属于航空模型吗
不算
这个算是科幻模型
航空模型简单来说指的是能拿出去飞着玩的那种飞行器模型吧
❻ 上海哪里买玩具模型正宗
市中心地区 四庙四柱 第一柱 翼风模型 南京西路上在成都北路和黄陂北路中间那段的马路南侧。 国营店历史悠久进口货国产货都有工具全可以说是上海模型 第一店,只是少有科幻模型。 沿着南京西路向西过成都北路还是在南京西路南侧还有一家 店,店名不清店小但货还是有点的军模遥控为主。就在电视 台边。 第二柱 手工坊 长乐路上在富民路襄阳北路中间那段的马路北侧。 在上海有一定名气国产进口都有工具改造件也有,有时还有较稀罕 的科幻模型。店很整洁建议大家有空去看看。 第三柱 益智林 南昌路上在襄阳路和陕西南路中间那段的马路南侧。 也是老店了店分两层科幻模型军模车模都有,二层是进口货和工具。 东西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挺多的!这里只是它的分店总店我不清。 它的边上还有一家卖人偶的店。 第四柱 眩动乐百城 南京西路上在乌鲁木齐北路和华山路中间那段的马路北侧。 绝对是最新崛起的科幻模型集散地。一楼是反斗城国内最大的 BANDAI代理商,但货贵!二楼是科幻模型电玩店的聚集地, 店多货多。二楼“新基地”可能是上海科幻模型零售最低价了。 三楼有日本手办代理处。 第一庙 城隍庙 上海最大的玩具模型集散地历史悠久。 从河南南路福佑路口沿福佑路向东,第一个丁字路口向南拐走一段路 在马路西侧有一家“诚信模型”军模工具为主有些科幻模型还有不少 旧的东西,店有些没落了,价格还行。从这店出来可以看见对面商场 二楼的“玩具天地”里面玩具模型都卖象个超市有科幻模型和军模还 有现在难得一见的MATCHBOX的货!我们回到丁字路口再向北一点看见 “模型天地”它在一家商场东侧的底楼。店里几乎都是科幻模型了, 还有一些工具。再向东北方走一点能看见北边是绿地和人民路南边是 一排商铺。沿商铺向东可以看见两家门对门的模型店,西边是 “高域模型”店里一半军模一半科幻模型还有手办,模型改造件和工 具。东西多值得一看。东边是“西西里”也是一半军模一半科幻模型, 军模货全,就是工具少了点也值得一看噢。 还有就是分布在周围商场中的小模型玩具店一般模型以科幻模型为主。 第二庙 文庙 上海历史悠久的动漫文化基地。 从中华路文庙路口沿文庙路向东,在马路南侧有两家连着的模型店。 货从店里一直排到店外的人行道上,以科幻模型为主什么国产进口 的都有!呵那气势,看了有种压迫感!我汗^_^!再往东走点在文庙的 西侧就是文庙路北边有一家“BANDAI扭蛋专卖”那里的蛋多啊哈哈。 沿文庙路再向东文庙的东侧可以看见“一字模型”科幻模型和手办 价格公道老板不错,边上有家卖手办人偶的店。 文庙附近有学校学生放学时文庙路可就热闹了,特别是有书市时 更是人山人海! 第三庙 静安寺 上海新动漫文化基地。 以静安寺西侧的“眩动乐百城”为旗帜,久光还时不时的办高达和奥 特曼展,吸引了一定量的动漫FANS的注意力。 静安寺北边在胶州路上北京西路与新闸路中间那段的马路东侧,假肢 厂对面有一家老店。科幻模型军模都有,老模型多,值得一看。 边上好象还有家动漫周遍店。 沿胶州路北上到新闸路,沿新闸路向西到万航渡路乌鲁木齐北路路口 有家模型电玩店,到底是在乌鲁木齐北路的东侧还是西侧我就记不清 了。抱歉~~科幻模型为主东西较多。 第四庙 玉佛寺 好象人气不太旺。 陕西北路上海防路安远路之间近安远路的马路东侧有一家店。 一半军模一半科幻模型,也该是家老店了。老模型多,值得一看。 其他的店 永嘉路上襄阳南路嘉善路中间那段在马路的北侧有一家店科幻模型军模。 岳阳路上近岳阳路东平路口马路的西侧,“眩动正品店”少量科幻模型。 普陀区 西宫三连星 小山店 曹杨路武宁路沪西工人文化宫中边上是轻轨曹杨路站。 小山在西宫中设东西两店,分别把住文化宫的东西两门。 广揽西宫过客,实为地利啊!科幻模型,手办和扭蛋为主。 国际科幻模型贩量酷 呵好长的名啊~~~从西宫西门出去,到曹杨路再一直向北走过 中山北路在曹杨路的东边看到一个新的小区。曹杨路710弄 30号402室是它的地址,经营的当然是科幻模型了。老板不错, 招待顾客的习惯用语是“你自己先随便看看啊…”(笑) 有稀有的科幻模型,零售批发都作。小区的保安挺多的,我 看的怕怕的…呵呵。 玩虫社 沿曹杨路再向北去一点到兰溪路曹杨路口,再沿兰溪路向西。 在花溪路梅岭路中间的兰溪路北侧有一家电玩模型店好象是叫 “玩虫社”科幻模型挺多的,好象还有军模。 总的来说“西宫三连星”的模型售价都是市场价按7算的还不时有特价商品。 以上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❼ 银河护卫队男主角在山洞里戴着耳机听的歌叫什么名字
A面Side A:
1.Blue Swede - 《Hooked on a Feeling》
这是几位银河护卫队逗比成员刚被关进监狱时的背景音乐,“星爵”被狱卒抢去心爱的Walkman和磁带时还大呼“这是我的蓝色瑞典人”,其实这首歌曲是名为“蓝色瑞典人”的瑞典摇滚乐队在1974年翻唱自1971年Jonathan King改编1968年B. J. Thomas的版本(说起来有些绕舌),关键是这个版本的开头加上了“Ouga Chaka Ouga”这句颇有点外星鸟语感的排比歌词,连昆汀·塔伦蒂诺都在他的成名作《落水狗》里用它当插曲。
2.Raspberries - 《Go All the Way》
Raspberries乐队的灵魂主音就是唱红过《All By Myself》的Eric Carmen,他还给“星爵”最爱的电影《浑身是劲》写过畅销主题曲《Almost Paradise》,而《Go All the Way》这首歌当年却因为歌词露骨而被BBC封杀。
3.Norman Greenbaum - 《Spirit in the Sky》
Norman Greenbaum这首相当迷幻的歌尽管带有基督色彩,但歌手接受采访时却说创作灵感来自于西部片和乡村歌曲,放在《银河护卫队》这部科幻太空片里倒确实比较适合。
4.David Bowie - 《Moonage Daydream》
摇滚变色龙David Bowie不必多做介绍,“星爵”的太空船飞行时放的这首《Moonage Daydream》选自被大陆歌迷戏称为“大尾鲍鱼”在1970年代最富盛名的科幻概念唱片《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David在专辑中化身一位来自火星的雌雄同体外星摇滚明星Ziggy Starst,因为这张唱片的巨大成功,令华丽视觉摇滚至今仍影响着诸多视觉系乐队。
5.Elvin Bishop - 《Fooled Around and Fell in Love》
“星爵”与卡魔拉在收集者“不毛之地”赌场阳台上拥抱时卡带里放的歌,曾经是美国Billboard排行榜第三名的金曲,“星爵”想借此歌把妹泡妞但是未果。
6.10cc -《I'm Not in Love》
电影刚开始时,“星爵”小时候在医院里听的这首歌,是英国曼彻斯特乐队10cc在1975年写的曲子,当年他们还凭借此歌打入了美国市场。10cc这个前卫艺术流行摇滚乐队的名称来源也极其古怪,据说是乐队成员喜欢的航模中最主流的内部燃烧引擎容积是10立方公分(10 cubic centimetres),所以取缩写名10cc。
B面Side B:
7.Jackson 5 - 《I Want You Back》
片尾,盆中的小树人随着Motown王牌组合Jackson 5的成名曲翩翩起舞的镜头令人莞尔,Motown公司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美国黑人流行文化厂牌,对推广黑人流行文化居功至伟,尤其是Jackson 5和他们的那位登上流行乐坛King of Pop王座的主唱Michael Jackson,甚至MJ成为天皇巨星后每次世界巡演都会演唱这首歌来缅怀他的童年时代,此曲放在电影片尾也很应景,所以也很期待导演的续集电影原声会选择什么Super Hits。
8.Redbone - 《Come and Get Your Love》
长大成人的“星爵”去窃取原石,跟着Sony Walkman随身听里的这首美国土著摇滚名曲翩翩跳起广场舞,宏大的宇宙外太空叙事瞬间被消解,有了种片中主人公提及的Kevin Bacon主演的歌舞片《浑身是劲》里的街头嬉皮范。记得当年电影《霹雳舞》由上海译制片厂配音后在大陆公映时也曾引起轰动,可见包括舞蹈和歌曲在内的流行文化是最能得到共鸣的。
9.The Runaways - 《Cherry Bomb》
银河护卫队“废柴”领袖“星爵”集合勇度的军团计划打老怪前鼓舞士气的歌,Runaways这支从美国红到日本的女子朋克乐队主唱就是1980年代大放光彩的歌手Joan Jett,2010年她们的故事还被拍成由克莉丝汀·斯图尔特主演的电影《The Runaways》
10.Rupert Holmes - 《Escape (The Pina Colada Song)》
越狱时候放的这首《Escape》比较应景,演唱者Rupert Holmes相当多才多艺,1985年写的音乐剧《Drood》得了Tony奖,作为编剧还制作过电视剧集《记住维恩》。
11.The Five Stairsteps - 《O-O-H Child》
影片末尾,“星爵”对着反派罗南跳舞扰乱他的注意力的那首令人捧腹的歌曲,是芝加哥乐队The Five Stairsteps的作品,当“星爵”唱起《O-O-H Child》并扭动臀部时恍若周星驰当年喜剧片里经典的无厘头桥段。
12.Marvin Gaye/Tammi Terrell - 《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 Marvin Gaye是乐迷熟悉的Motown旗下黑人灵魂乐歌手,《Whats Going On》是他最耳熟能详的名曲,而Tammi Terrell曾经和Marvin Gaye作为Motown情侣档演唱了不少热门情歌金曲,除片中这首外,还有《Ain't Nothing Like the Real Thing》和《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等,并曾被提名格莱美奖,可惜Tammi 24岁时不幸死于脑瘤,Marvin伤痛欲绝沉寂了两年后才复出。
答案源文库
❽ 六年级同学参加科幻作文大赛,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6,参加比赛的人数在170人到180之间。参加比赛
在170-180之间选出176
设男生为y女生为k
y+k=176
5/11y+6/11k=176
带入算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