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自更同性
① 林若的人物评价
作为省委书记的林若同志,出行时没有警车开道,下乡调研轻车简从。面包车上,除了他以外,还有省委办公厅和政研室的领导、秘书、记者以及警卫员。遇到交通堵塞,警卫员还得拿一面小红旗下车做疏导。
1988年,王光美同志(刘少奇夫人)来广东,提出要去他家中探望,但被婉言拒绝了。第二天,王光美同志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直奔林若同志家。王光美同志走进客厅,看到的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陈设:一套木头沙发,几张藤椅,并且都是修理过的。从林若同志家里出来后,王光美同志动情地说:“真没想到省委书记的家那么简朴,而且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广东省。”
林若同志十分注意生活细节。每次出差下乡,他都要求接待他的单位要简朴,不要违反制度。
凡是来自基层的同志给他送的土特产,他都转送给省委站岗的警卫战士或省委幼儿园。
林若同志对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严格要求。林若同志有三个儿子,一个做工程师,一个在东莞企业工作,一个做大学老师,小儿子结婚后还住“筒子楼”。1990年前后,省纪委根据工作需要,将内设的处升格为副厅级的室。时任省纪委书记王宗春同志向林若同志汇报,他很爽快地赞成了,但附加一个条件———“我林若的老婆不能提(升)”。当时,林若的爱人彭慧兰是省纪委干部处处长,是个老干部,论资历、能力、表现,是完全应该提的。但林若同志说“如果我的老婆提升了,人家就会说纪委内设机构升格的原因是我想提高自己老婆的级别”。所以,彭慧兰同志一直到离休都是处级干部。
林若同志经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个人升迁问题上不要有刻意的追求,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还有步行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广东省委所有的机构都挤在一栋老楼里(也就是现在的省委宣传部所在的4号楼)。作为省委书记,林若和他的秘书同在一个房间,而且房间没有个人卫生间,都用公用卫生间。后来新的纪委楼建好。当时林若还在想会不会太铺张浪费,不想搬过去。后来林若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始终没有搬进新楼工作。 1971年,林若任中共湛江地委常委、南方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从此,作为南方报人,每每在南方日报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头,他都对南方日报给予了巨大的关怀与支持。至今,南方报人还亲切叫他“报人书记”。
曾经有某单位占用文化单位的房子,经他批示仍不搬,他把南方日报记者和当事单位负责人叫来说:“再不搬,南方日报明天见报。”事情得以解决。
1989年10月23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出席南方日报40周年社庆及新址落成典礼,
2009年10月,南方日报创刊60周年。林若欣然题词:“风起南方,领跑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南方报人。 2005年1月15日,中共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去世,《新京报》刊登去世消息时错配发了林若同志的照片,是网上先搞错的,编辑未见过任仲夷同志和林若同志的长相,就相信了网上的照片。
事后,《新京报》社长戴自更打电话给《南方日报》的范以锦,请他与林若同志沟通一下,诚恳认个错,并征求他对此事的处理意见。范以锦给林若同志打了电话,一听这事,他首先“哈哈哈”大笑了三声,然后说:“记者、编辑不是有意的,还处理什么呵?更正一下就行了。”但继而严肃认真地说,我们有些年轻同志不太了解历史,又不注重学习,往往容易出错。有些采编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加上比较浮躁、比较粗心,编校质量问题较多。新闻工作是一项崇高神圣的工作,马虎不得,要教育年轻人必须严肃认真对待采编工作,防止差错出现,“尤其要和年轻人说一说,提醒注意。”宽容犯错,体现了老领导对新闻工作者的厚爱;严肃认真的批评,体现长者对后辈的期待。
随后,范以锦把此话转给北京报社领导后,该领导感慨,想不到林老如此宽容,讲到报纸的点上了,做报纸年轻人居多,不够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