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科夫的结局
⑴ 马林科夫在1953年的详细历史事件,谢谢了!
953年3月6日
马林科夫任苏联部长会议大大
1953年3月6日马林科夫任苏联部长会议大大。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生于1902年1月8日。在国内战争时期参加红军,1920年加入共产党。20年代初在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学习,1925一1939年在联共(布)中央机关工作,曾任斯大林秘书和中央组织部部长。1939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大大。卫国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43一1945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从德国占领下解放的地区经济恢复委员会大大。1952年在联共(布)十九大上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斯大林逝世后,于1953年3月6日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大大。
当政后,马林科夫积极参与了清除贝利亚集团。在发展工业方面强调加速发展消费品生产。由于对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提出疑义,于1955年6月2日被迫辞去苏联部长会议大大的职务:1957年6月2日因“反对党的总路线”而被撤销苏联部长会议副大大和电站部部长的职务。1961年被开除出党。1968年退休。1988年1月病逝。
1953年斯大林撒手西去之际,苏联的经济已严
重失调。工业只生产武器和军用物资,全然不顾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被称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库班、伏尔加都笼罩在饥荒中。更要命的是,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养母牛、喂家禽、种苹果树都要交税。为了躲避征赋,农民们不得不悄悄宰杀家畜,砍掉果木。倡导科技治国的马林科夫接手了斯大林扔下的烂摊子后,深知祖国身染重疾,锐意改革。马林科夫认为:国家的首要事业是农民的复兴。在取消赋税的同时,还允许农民把自留地扩展4倍。于是群情振奋,当时民间流传的谚语颂扬说:“马林科夫上了台,大饼天上掉下来……”
火车在向前跑着,自己的祖国好像在向后退着。改革的实质,就是一个调整利益分配机制的过程。一旦触犯了某些权贵和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么会善罢甘休呢?反对改革的密谋终于变成了互相勾结的联盟。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解除了部长会议大大的职务。那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改革,也真正变成了昙花一现。赫鲁晓夫恢复了向农民征收的苛捐杂税,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范围,彻底断送了改革的成果。从此,苏联不得不靠进口粮食来过日子。
马林科夫倡导的改革,深深地赢得了民心。所以,在流放的路途上,火车经过的每一个车站,都涌来了许多要看望他的农民。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当地人还为他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但上面听到报告后,怒不可遏。下令在火车开出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0公里的地方,把马林科夫乘坐的车厢与列车脱钩。然后把他们夫妇塞入汽车,一直拉到了流放的小镇。沿途还派了大量克格勃人员,严禁马林科夫与老百姓接触。
马林科夫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以后,担任了一个发电站的站长。他看到的情形是:工人酗酒、旷工玩忽职守,情绪极为低落。想振兴企业必须大修机器,可电站财务一分钱也拿不出。有个跑供应的职工找来说:请您亲手写张纸条吧,就说是您马林科夫同志派我来为发电站采购设备的。结果此人拿着纸条跑遍苏联,把需要的东西没花一分钱就全部搞回来了。一个被免职流放的人呀,居然还有如此巨大的向心力,人情冷暖可想而知……
在1990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农业历史学者、美国农业问题专家格兰特在报告中说:“20世纪,在俄罗斯只有3次对农民,也就是对土地做过一些好事——这就是斯托雷平的改革,新经济政策和马林科夫的改革”。这时,马林科夫已经去世两年了。
死者若不活在人民心中,他就真正的死了。那些努力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人,民心不会忘,历史不会忘,人情对他永远是热的。
⑵ 为什么斯大林后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而不是马林科夫另外如果列宁不希望斯大林当领导人,他为啥当上了
关于斯大林,楼上9级的兄弟已经说了,在此不重复。而至于马林科夫,这位实属平庸之辈!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成为苏联总理,一度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是所谓“有意形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将苏联党的最高领导职务让给赫鲁晓夫,这实则是马、赫权力斗争的开始。
在马林科夫担任总理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他的这些行为引发了苏联党内强硬派的反弹。再加上其当时主抓的只是农业,政策不利又给了赫鲁晓夫“反击”提供了借口。
1956年,苏共举行第二十大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于1957年6月18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大大团会议上提议撤换赫鲁晓夫。这是马、赫权力斗争的巅峰。经过四天讨论,结果以七比四的多数通过解除赫鲁晓夫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的决议。此时朱可夫紧急调用军用飞机抢运大批委员进京召开会议。赫鲁晓夫撇开苏共中央大大团,召开“中央全会”。又经过七天的争论,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支持赫鲁晓夫的决议,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定为“反党集团”。指责马林科夫等人在“反党的基础上勾结起来,打算改变党的政策,使党恢复苏共二十大所谴责的错误领导方法”。中央全会决定撤销他们的中央委员和大大团委员的职务。随后,马林科夫又被解除苏联部长会议副大大和电站部部长职务,调任哈萨克共和国任乌斯卡麦诺戈尔斯克水电站站长。马从此被迫退出苏联的政治前台。
⑶ 斯大林同志逝世时,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具体职位
1953年3月2日早晨,卫生部部长特列季亚科夫率领第一批医生赶到患病的斯大林身边进行抢救。他们很快就拿出了诊断,并且医生的意见一致,认为是在大脑的左半球颅内大面积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
斯大林病重时,有关他过去病情的任何文件医生都没有找到
医生们要求迅速把斯大林的医疗档案从克里姆林宫医院调来。但是,有关斯大林过去病情的任何文件都没找到。在整个别墅里都找不到任何最常用的药片,在众多的服务人员中甚至没有护士。会诊时一位医生惊奇地感叹道:“哪怕是在女服务员中安排一名护士,或者在上校中安排一名医生也好呀!要知道,斯大林他毕竟已经是73岁了!”斯大林从何时起患有高血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3月2日这一整天里,医学科学院所有新的一批又一批的医学巨擘都来过斯大林别墅,而傍晚的时候,甚至搞复苏研究的一批医务人员也来到斯大林别墅。但是,对于处于如此状态下的重患者来说医学所能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为了把血压降下来,并刺激心脏工作。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给医生们提出的要求是怪诞的:医生们提议的每个治疗过程都要上报给党的领导机关值班委员们,并得到他们的批准才行。
大规模的会诊,以证明采取某种紧急决策的正确
安排在3月3日上午搞一次大规模的会诊,按照马林科夫的要求,这次会诊要对斯大林的病情做出正式诊断。很显然,马林科夫急于对党的机构进行改组,对他来说,一份正式诊断书也能证明采取某种紧急决策的正确。会诊的结论是一致的:斯大林的生命已无法挽救,很可能是在最近几天逝世。做出会诊的结论之后,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所有委员都收到了紧急通知———速到莫斯科来商议与国家领袖斯大林即将逝世密切相关的必要措施。
从允许到斯大林病榻前探望的只有苏共十九大之前的原政治局委员们这一点就已经表明:关于政治权力的改组已经开始进行
苏共中央大大团的新委员都没被允许去斯大林别墅。到斯大林病榻前探望甚至也是依照官位等级的,来得最勤的是马林科夫和贝利亚,他们俩总是一起来,排在他们身后的是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第三组是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在他们之后是米高扬和莫洛托夫。
决定于1953年3月5日20点召开苏共中央领导会议。3月5日这一天,斯大林的病情加重,不过20时当会议召开的时候,斯大林还没有去世。
为了避免解释取消斯大林创建的苏共中央大大团的原因,没有召开苏共中央全会,而是召开了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大大团联席会议,来商讨国家领导机构的改组问题。
出席这次会议的约有300名党和国家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会议是在克里姆林宫的斯维尔德洛夫厅举行的,几乎所有来参加这次历史性会议的与会者都是在会议召开前的30—40分钟才赶到开会地点,不过大家都沉默地坐在那里,相互之间也不聊天,谁都不清楚会议的议程。来开会的这些代表们几乎无人知道斯大林是在孔策沃别墅,并不是在3月3日晚发布斯大林病情的公报里所说的克里姆林宫内的斯大林住处。
3月5日20点整,从斯维尔德洛夫厅后门进来并就坐在大大台前的,并不是斯大林提议选举的由25人组成的中央大大团,而是只有斯大林提议的中央大大团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莫洛托夫和米高扬。
对这次会议,历史学家H·巴尔苏科夫认为:“他(斯大林)看到接替自己权力的抉择只能是集体领导,想以此来消除某位‘战友’可能产生的篡位企图。这也就是为什么苏共中央大大团共有36名委员和候补委员,而其中‘老近卫军’明显的只是少数,不超过三分之一。”
不过,自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到斯大林逝世,这段时间对于使新组建的苏共中央大大团的成员们团结在一起并得到巩固来说,实在是太短了。没有预谋是不可能一下子把22人从中央大大团清除出去的。他们借口紧急状态,借口必须采取高效的巩固政权威望的手段,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在斯大林逝世前召开的一次联席会议开了40分钟
这次会议总共只开了40分钟,但是该会议的决议对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组织都是最终决定。赫鲁晓夫主持了会议。为了不使与会代表们对斯大林的病情抱有任何希望,会议一开始,卫生部部长特列季亚科夫就向与会代表们做了关于斯大林病情的简短汇报。第二位做简短发言的是马林科夫,他提醒与会代表们“大家团结一致”的必要性。随后,赫鲁晓夫让贝利亚同志提名苏联部长会议大大的候选人,贝利亚以苏共中央大大团常务委员会的名义提议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大大,对此提名没有进行投票表决,这一提名的通过,凭的是代表们的喊叫声———“正确!同意!”
然后,马林科夫就向与会代表们提出了改组方案,共分17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苏共中央大大团的成员缩减到11名。当时斯大林还活着,所以他仍是由11人组成的苏共中央新的大大团成员之一。担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大大的有贝利亚、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和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接替什维尔尼克,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大大团大大。国家安全部和内务部合并为一个部,由贝利亚担任部长。
斯大林弥留之际的改组方案表明,马林科夫是斯大林的政治接班人
在这次改组中赫鲁晓夫的地位并没有显得被“提升”,他保留了苏共中央书记的职位,但其莫斯科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职位被免去了。在苏共中央大大团的新成员名单(当时是按官级大小排列)中,赫鲁晓夫居第六位,位居斯大林、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之后,布尔加宁排在第七位。除了赫鲁晓夫以外,新的苏共中央大大团的所有成员,也是苏联部长会议大大团这个特别机构的成员。
改组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权力中心从苏共中央委员会转移到部长会议。直到1953年年底之前,苏共中央大大团的会议还是由马林科夫主持,他的苏共中央书记的职位仍保留着。
上述这些决议只能有一种理解———马林科夫是斯大林的政治接班人,是国家的新的领袖。恢复贝利亚对国家安全部和内务部的所有军事系统和半军事系统的领导,这对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来说是一种失败。但他们俩对此又无法阻止。补救的方法就是加强国防部的力量。
3月5日20点40分,赫鲁晓夫宣布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大大团联席会议闭幕。闭会后,新选举出来的苏共中央大大团委员们急忙赶往孔策沃别墅,他们还算是及时赶到。他们抵达斯大林别墅大约半小时后,即21点50分,医生们确认斯大林已去世。在医生们验证斯大林去世之后,他们这些委员们才走进斯大林故去的房间,并在已故的领袖身边默默地伫立了大约有20分钟。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安葬完斯大林后,1953年3月9日夜至10日凌晨,八位斯大林时期政治局老委员,又最后一次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马林科夫第一个走进办公室,随后是贝利亚,赫鲁晓夫走在最后。
⑷ 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呢
前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全名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俄语: 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1899年3月29日-1953年12月23日),格鲁吉亚人,苏联部长会议副大大兼内务部长,也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在二战结束之后,贝利亚由于受斯大林信任,被晋升为元帅。在二战之后一直到斯大林逝世之前,是苏联领导层的二号人物。可是,贝利亚在斯大林位置继承权中斗争失去势力,被撤职并且被处决。
贝利亚遭遇这一种结局,主要就是他知道太多,以及不懂得低调与收敛。在斯大林逝世初期,临时组建的领导班子里,贝利亚只是作为第二号人物,一号继承人物叫马林科夫。
当时贝利亚在大清洗运动时候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使得斯大林死之后,苏联领导层的政客都把怨气发泄在贝利亚身上,使他最后被处决。
还有一个原因是斯大林也不放心贝利亚。虽然贝利亚是斯大林的心腹,但斯大林也讨厌他的为人奸诈狡猾,在临时之前安排了人员布置了天罗地网,等贝利亚最后跳进去,遭遇被处决的命运。
⑸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的马林科夫的改革
苏联伟大领袖,苏联的建设者——斯大林去世后,作为其部长会议大大的接替者,马林科夫掌握了苏联的政权,但是后来成为克格勃主管的贝利亚和主管中央政治局的赫鲁晓夫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政权的争夺。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当时的国内形势下,由于卫国战争已经结束,农民纷纷期望苏联政府能够取消余粮征集制,并开始着手恢复经济,马林科夫开始了一项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他首先使用“个人崇拜”这个术语来总结苏联在斯大林晚年时的不正常的政治情势,并首先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具体行动是在理论上做了相应的论述,在苏共党内开启了消除个人崇拜的进程,逐步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纠正工作,提出了集体领导原则。其次,马林科夫主导了平反冤假错案和健全法制的工作,医生间谍案、明格列尔案、克里米亚案等一大批冤案的受害者得到平反,处决了斯大林晚年冤假错案的直接制造者贝利亚,改组了由贝利亚掌控的凌驾于党、中央、司法机关之上的内务部,恢复了检察院。
经济上,马林科夫认识到苏联在日用消费品工业在生产、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是落后的,由此提出了均衡发展战略——向重视重工业那样地重视轻工业,用发展重工业那样的速度去发展轻工业,开始将经济重心调向轻工业、食品业和农业,将生产的重心调向日用消费品上来,将经济生产的目的定位为“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文化水平”。
马林科夫坦率地承认苏联粮食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一些农业生产部门依然落后,农民付出的很多却没有得到应得的东西,蔬菜以及畜牧产品没有满足人民的需要。由此开始着力解决“二农”问题(农民、农业)。
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诸如提高国家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留地和个人副业、降低对农税收的标准和农民副业缴售的标准、免除农民拖欠的农业税款、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方针以及创造性地提出要培养农业技术干部。马林科夫的主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农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当时甚至流传这样一种传言,即马林科夫是列宁的外甥或养子。
行政上,马林科夫着手调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放中央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机构、精简报表(公文)、缩减行政费用;纠正吃大锅饭、不计成本的生产模式,加强经济核算,调整银行信贷政策,制裁亏损企业。
外交上,马林科夫紧缩关于爆发世界大战的估计,将外交重点由消灭帝国主义转为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上来——回归了列宁的主张。
他开始摆正军事与经济的关系,提出经济将担负不起过于庞大的军备,指出核军备没有意义,实际上就是主张节制军备。
在马林科夫对外政策的主导下,苏联恢复了苏联同南斯拉夫的关系,缓和了苏联同土耳其、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并与阿富汗、印度、芬兰等国家有了不同层次的往来。这时期,苏联的报刊上开始出现了“缓和”这个名词。
实际上,苏联这一系列外交上的获胜是对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发起的冷战的沉重打击。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马林科夫对原有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改,而且我们会发现,这些改革中的大部分措施与邓小平的改革类似,但是这类改革并没有引入市场机制,是在计划经济内部对计划经济的完善。 马林科夫的“新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苏联1953年的消费品增长率第一次超过了重工业的增长率。
政府开始考虑福利问题,国家用于消费的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上升,对应的是,军备的比例下降。
在1953和1954年间,两次降低了食品和消费品的价格,蔬菜和葡萄降幅高达50%,面包下降10%,肉类下降15%,衣服下降14%,皮鞋下降8%,香水下降10%。
农民的现金分配增加了两倍多,增至42亿2千万卢布。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新方针”的实惠。
同时,纠正了部分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大清洗所带来的弊端,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客观上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在农业上,苏联连续两年迎来了大丰收,谷物的出口使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实惠,一方面保障了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国内的需求,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福利上,马林科夫保障了失业工人的权益,从而将苏联的社会制度更加完善,大大缓和了社会上的矛盾,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显得更为公平。
从各个方面看,在马林科夫改革后,苏联的经济都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并且生机勃勃,具有相当程度的潜力。可以想象,如果这一改革可以持续下去,那么至少在未来的五十年以内,苏联的经济仍然将保持高速、健康并且稳定的增长,那么冷战的结局将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但是,问题出现了。实际上,我们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具有时代局限性是因为我们是从历史过来人的角度出发,是在其局限性已经体现出了严重的后果的时候才真正认识,或者开始认识的。而在当时,斯大林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即便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凭借着斯大林模式,苏联只用了一个五年计划就完全恢复至战前的水平,达到了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程度。
因此,马林科夫的改革无疑是及时的、高瞻远瞩的,但是很可惜,往往这种及时的改革也不会被人们所认同,只有当其遇到危机时,人们才会思考变革,这也正是马林科夫改革最终失败主要原因。
马林科夫模式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改革本身的失败,即不是由于改革的某项措施,或者改革本身不符合苏联国情,从而导致苏联经济衰退而不得不终止,事实上,马林科夫的改革相当成功,并且它是被人为的,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被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人为的终止了。
马林科夫模式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马林科夫的改革触动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的强烈反弹,而马林科夫本人又属于适合集体领导制的类型,对赫鲁晓夫一再忍让退步,最终被赫鲁晓夫等人赶下政治舞台,流放到下层,改革被迫终止。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无异于一种恢复列宁时期的民主的风格,并且从个人来说,马林科夫也希望出现集体领导。而且,马林科夫取消了苏联官僚阶层的大量特权,并且精简了大量冗杂的机构。显然,宽松、清明、廉洁的政治环境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马林科夫的政治改革不仅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并且减少了社会内耗,使公务员真正成为“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人民的主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马林科夫在面对反对派时态度相当犹豫,并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其次,从经济上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克服了斯大林模式中最大的弊端,那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马林科夫所主张的主要是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因此这对促进苏联国内消费相当有帮助,同时,这大大改善并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环境进一步稳定,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显著提升,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进步。这种健康的体制将非常有益于苏联的经济沿着良好的轨道继续发展。此外,马林科夫下放了企业的自主权,这就使得企业有了更多的空间发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损耗,并刺激劳动积极性。不过,由于分配原则与计划是否完成仍然挂钩,企业和个人为了达成目标而人为缩小计划量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
但是,从长远来看,轻工业优先毕竟不是一个可以保持国家国防实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业项目,不过可以考虑斯大林模式和马林科夫模式结合使用,就如同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互相辅助一样。
从外交上来看,马林科夫的外交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能够充分地孤立帝国主义国家,为苏联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外交环境。同时,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经济管制,给了东欧国家充分的自主权,使东欧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国家的线路,而苏联也有可能借鉴这些改革的经验,相辅相成,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马林科夫的改革基本上是符合苏联的国情的,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当有益的,如果长期实行应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⑹ 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当年斗争的细节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EV9NN31&xpos=204
http://ke..com/view/167190.htm
是不是叫什么贝利亚事件?下面这个比较好,最上面的是和1楼的一样的
http://club.cat898.com/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2062686
http://bbs.nju.e.cn/vd100000/blogcon?userid=Taugust&file=1181203263
⑺ 朱可夫和马林科夫做了什么决定
苏军利用傍晚时分给部队补充了炮弹、迫击炮弹和其他弹药。根据昼间战斗中查明的敌情,朱可夫和马林科夫等决定,在夜间作好新的冲击准备,并在可能范围内对兵力兵器部署作必要变更。
⑻ 亲手打造了苏联的伟人斯大林,他死后苏联发展如何
斯大林作为曾经执掌苏联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他对苏联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样,他也收获了显著的名声,但在他去世以后,苏联经过几次改革,最终走向了解体、亡国之路,苏联也彻底消失在了世界舞台上。在二战以后,苏联和美国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开始了冷战,苏联发展的结局逃不出冷战的影响,也可以说,苏联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是跟美国有着关联的。
斯大林曾经使苏联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却让苏联消散在了世界民众的意识之中。
⑼ 斯大林的"二把手"马林科夫为什么会输给赫鲁晓夫
斯大林太强势了,马林科夫在他下面只是个傀儡一样的家伙,怎么能斗的过赫鲁晓夫和朱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