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结局
Ⅰ 小说结尾的种类
80年代,开始有很多国外现代诗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记得当时读到史蒂文森有一首诗叫《观察乌的十三种方式》,我们都觉得挺好,至少这首诗的名字起得特别好。乌是一种鸟。后来我自己写小说也有些倾向于以数字命名,比如《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我挺喜欢“三”。今天我用到的是“十三”。
今天的主题是结局,结束;俗话叫收口,“编筐编篓,都在收口”。今天我的命题是“结局的十三种方式”。当然肯定不止十三种了,但是为了凑十三这个数,找到第十三种方式时我就罢手了,没再继续找下去。无论你讲什么故事,你都得有结尾,说起来,结尾应该有无数种方式。这里将一些特别经典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一下。
1死。
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尾。事实上在虚构写作中,死亡确实是一个非常便当的经常被使用的结尾方式;死尤其能体现传统的悲剧美学的原则。我不是很清楚地知道悲剧应该怎样定义,尼采写过《悲剧的诞生》,说老实话我没读过,不知道尼采到底说什么。我一直觉得鲁迅的那个定义很有意思,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对悲剧这样的定义,我想它和我们用死亡去结束一次叙述的行为可能相当恰切。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非常之多。
2大团圆。
刚才我说,假如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改一下,让卡萨玲生下小卡萨玲,一切像预想的一样,或者是顺产,或者是由一个大夫简简单单地把自然产变成剖腹产,总之是让大人小孩都平安无事,那么这就变成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模式,就是大团圆。大团圆的结尾我不想罗嗦,因为太多了。好莱坞有一个原则——绝不跟观众为难,这可以说是一百年来好莱坞击溃世界上所有其它电影制作机构而达到全面胜利的最主要秘诀。就是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听上去这很简陋,但的确百试不爽。好莱坞有一个说法,观众自己掏腰包来看你的电影,你为什么让观众心里堵着,心里不舒服地离开电影院呢?这没有道理嘛,你定要他心里舒服,他掏钱到电影院里坐一个半小时,绝不是来受折磨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简单有效、百试不爽的法则导致了好莱坞轻易就击垮了伟大的法国电影,伟大的瑞典电影,伟大的意大利电影,伟大的德国电影;把它们打得一塌糊涂,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法国是那么骄傲的一个国家,自由法兰西是很多年来人类自由的象征,但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气质的法国电影,完全不能抵御好莱坞的冲击,法国政府不得不以限制进口好莱坞电影这样笨拙的办法来保持法国本土电影。这个就不再去多罗嗦了。
3诗意。
这在诸多经典的结束方式中是最多也最容易举出例子的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的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特别典型的例子。
我一篇小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也采用了这种诗意的结束方式。故事有些残酷,发生在知青年代。一对好朋友勒了附近部队农场里养的一条狗,对方为这条狗上门找他们拼命。这之前他们带了自己的狗去跟对方的狗打架。自己这条狗比较小,而且在和对方的狗对峙过程中显出了胆怯。回来之后,他们把像亲兄弟一样的这条狗勒死了,一方面是惩罚它的胆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逃避惩罚。因为他们接着勒死了人家的狗,把狗吃掉;然后他们又勒死了自己的狗,把狗的身体埋掉,把狗头挂起来。等第二天凶神恶煞般的狗主人来找他们算帐的时候也无话可说——因为昨天这里确实吃过狗肉,这一点已经瞒不掉;但是挂的是他们自己养的狗的头。那么他们说是杀掉了自己的狗吃肉,对方狗主人也不好再怎样纠缠;他们就这样逃脱了惩罚。
4揭谜。
这也是很习见的结局方式,所有的推理小说结局几乎都是揭谜,比如克里斯蒂就很典型。克里斯蒂尽管是20世纪作家,但是她小说的美学方式基本上仍是经典的传统的。作家在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谜,构成一个连锁的巨大的谜团,到最后就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把谜底揭开。这个也不多说。
5解嘲。
经典的结尾还有一类是喜剧,在文学作品中,喜剧所占的比重应该超过悲剧,超过正剧。喜剧的结尾大都相似,大部分喜剧都是以解嘲的方式结尾。我想这是因为,既然是喜剧,你就很难以一种很郑重其事、很压抑很强烈的方式,来为一个喜剧人物最终画上句号。
6有去无归。
可以这么说,这是故意走向虚无的一种美学方式,这种方式有时能带来传统悲剧美学的那种悲壮和庄严感。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一个试飞员在执行越洋试飞的任务时,飞机的操纵开关失灵,与地面指挥部门失去联络;而这时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往前飞,前路漫漫,我们只知道他飞出去了,却不知道他究竟怎么结束,根据一般的经验判断,他应该是坠海。但是谁也不愿意简单地把结局定位到坠海。圣埃克絮佩里在《夜航》里把主人公的结局就这样撂下了,完全不管他到底去了哪里。然而有趣的是,圣埃克絮佩里个人生命的结局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的。作家自己也是试飞员,在一次试飞任务中,他突然走入虚无,再也没有任何音讯。这种有去无归的方式,这种突然堕入虚无的消失,充满了悲壮的美感。埃克絮佩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谜。
7梦魇。
我们东北话里有时会说,谁谁谁被魇住了。魇住了就是在梦里没出来。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种情形。梦魇也是我们在20世纪小说里见得特别多的一种方式。我以前说过我的《虚构》,讲一个在麻疯村里的故事。写这篇小说那段时间,都是在夜里写,那时我在北京厂桥一个招待所里住了十几天。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虚构》会写成这个样子,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当时我刚从西藏回来,一时还不能很适应,尤其是像北京这种大都市里的喧嚣。好像一到白天,一点感觉都没有,我一定得在夜间才能写作。后来发现夜里写出来的东西和白天写出来的东西特别不一样。你们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你会发现你个人的写作在白天和夜晚会有很大差别。我说夜的感觉实际就是梦魇的感觉,你在夜里写作的时候,不经意间会带上这种感觉。现在重读《虚构》,我发现《虚构》本身就像一个白日梦,这个故事真是不可思议。小说刚发表不久,王安忆就跟我说,明知道写的都是假的,但是读起来总觉得像真的。尤其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结尾,结尾的时候等于用梦一下子把整个故事都消解掉了。进入麻疯村那天是五月三号,“我”特别疲倦地进入麻疯村,但是醒来的那个早上是五月四号。“我”是在公路旁一个道班里醒过来的,那么在麻疯村里度过的几个日日夜夜,居然在日历上都不存在。我忽然发现这等于是——写小说的这个过程和现在读这个小说的过程、和主人公在小说里经历的时间,这些全部都不存在,全部以梦的方式呈现。实际上你看到小说最后,根据小说文本,你可以这么判断,主人公在西藏走到路边某一个道班的时候,进去睡了一觉,在这一觉里,他自己做了一场大梦,被梦魇着了,才惹出这么一篇小说。
8循环往复。
在80年代的时候,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潮和哲学专著开始被大量翻译进来。我记得有一本书专门谈“怪圈”,一个德国版画家好象叫艾舍尔,他画了一种图形,这图形很怪。比如看上去他画的是一条河,河水是往下流,可是流来流去不知怎么,河水双流回到开始那个地方。当然他画的还不是河水,他画的大部分是建筑,其实他就是利用视觉差,制造出一种有循环往复无尽之妙的图案,可能在音乐中也有类似的情形,我自己一点不懂音乐,我听搞音乐的朋友说,《卡门》里有这种很奇怪的循环。
9得而复失。
有个成语叫“失而复得”,而在20世纪叙事结构里有一个反其道用之的方式——“得尔复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人与海》。看《老人与海》,最后简直会觉得莫名奇妙。而且你会觉得他们的渔夫跟我们的渔夫不太一样,是不是上帝对待我们中国这边的海有些不公道呢?海明威小说里写到的这种马林鱼我们好像捕不到。他们很小的渔船居然就能捕到重几千磅的大马林鱼,而且在他们的海滩上经常有这种鱼的骨架。老渔夫桑地亚哥费了那么大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结果却只带回去一具毫无用处的鱼骨架,因为类似的鱼骨架在海滩上不是一两具,渔民们捕完鱼取下鱼肉后,经常就把鱼骨架留在海滩上。
10走出叙事人视野。
刚才我讲的“有去无归”是导向虚无的一种结局方式,但它充满了悲壮感,还有一种方式是索性走出叙事人的视野,故意地消失掉。这和“有去无归”走入虚无的方式还有不同,它可能更多呈现出无奈。毛姆的杰作《刀锋》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据说《刀锋》的主人公拉里是以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拉里的结局方式是典型的走出叙述人视野。拉里忽然不见了,叙述人从此再也追踪不到他,叙述人对他可能的行踪作了若干假设。但是最后他说,“这些不过都是我的假设,拉里究竟在不在这世上,我也不知道,因为他已经走出我的视线。”
11以死亡来终止。
我前面讲过博尔赫斯的《等待》,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个方式和我在这次课上一开始说到的死亡结局是不同的,那个是属于传统悲剧美学的范围,是以死亡把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而这个不是。《等待》里的主人公,他活着跟死了没有太大差别,他死了跟活着也没有太大差别,他早就把生和死本身模糊了。海明威说,一个故事讲到没办法结束的时候,只能让主人公死掉,没有别的方式。《等待》是很典型的例子,你甚至可以说,他这个死亡是自己找来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像海明威的《杀人者》,虽然安德瑞森作为杀手的目标在小说里没有被杀;杀手在餐馆等他,但这天他没出门,没去餐馆,所以他逃过一次。但是我们读了小说之后,我们觉到的是,他终究难逃追杀,他的命运和《等待》里主人公的命运基本上是一致的。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故事本身的无奈,使得故事的结束只能停留在死。
12歪打正着。
这可以说是特别能显示生活荒谬性的一种结局方式。歪打正着的方式在古典主义小说中也有运用,但不强烈,典型的两个例子是被誉为存在主义和荒诞哲学的两个大哲学家萨特和加谬。萨特的小说《墙》是诠释他的“人生荒诞”这个哲学命题的特别明确的例子。主人公是个革命者,主人公被俘了。本来他肯定是要被枪毙的,他拒绝配合,但是到最后临刑之时,他想反正免不了要被处死的,何不要弄他们一下,他就顺嘴胡诌了一通,说你们要找的那个人我现在告诉你们他的下落,他就藏在一个古墓里,他完全是想趁最后的机会嘲弄一下敌人。结果在他等着被处决的时候,突然传来命令要释放他;他自己都糊涂了,不明白为什么要释放自己。敌人告诉他,跟据他提供的情报,他们来到古墓,正好那个人拿枪还击,于是他们一下子把他击毙了。前面他完全是顺嘴乱说,他根本不知道敌人要他交待的那个人刚好真的在古墓里。居然被他说着了,典型的歪打正着。我以前讲到过的加谬的名剧《误会》,情形差不多,也是典型的歪打正着。
13迷失。
我还是把这最后一个方式凑上。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大量的以迷失作为结局的例子,很出名的有一篇小说叫《沙之书》。有一个人上门推销书,他说他有各种版本的《圣经》,“我”说“我”不缺《圣经》,然后他说他有一本书叫《沙之书》,他把书拿出来让“我”看。这本书没有页数,任何一页都不会重复,没有任何秩序,无始无终。当然这是个哲学小说。一开始“我”还充满热情地看这本《沙之书》,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没有意思;这种东西太玄了,于是“我”想让它消失掉。因为我供职在一个图书馆里,这时我想到一句话,“藏匿一片树叶最好的地方是森林”。于是“我”把这本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奇书,随便放到了图书馆里一个书架上,“我”故意不记是哪个架子,那么这本书一下子混迹于图书馆浩瀚的书海里,书本身变成了一颗渺茫不可寻的沙粒。“我”有意地让这本书迷失在一个庞大的国立图书馆里。
再回到卷首语——
马原:
80年代,开始有很多国外现代诗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记得当时读到史蒂文森有一首诗叫《观察乌的十三种方式》,我们都觉得挺好,至少这首诗的名字起得特别好。乌是一种鸟。后来我自己写小说也有些倾向于以数字命名,比如《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我挺喜欢“三”。今天我用到的是“十三”。
今天的主题是结局,结束;俗话叫收口,“编筐编篓,都在收口”。今天我的命题是“结局的十三种方式”。当然肯定不止十三种了,但是为了凑十三这个数,找到第十三种方式时我就罢手了,没再继续找下去。无论你讲什么故事,你都得有结尾,说起来,结尾应该有无数种方式。这里将一些特别经典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一下。
后记:不管是什么结局,死亡也好,迷失也好,还是要看和小说的匹配度,不可轻易加上结局
言情小说首页 > 都市小说 > 职场励志 > 宁氏小说课http://novel.hongxiu.com/a/545705/6079165.html
Ⅱ 博尔赫斯小说集的目录
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
难以置信的冒名者汤姆·卡斯特罗
女海盗金寡妇
作恶多端的蒙克·伊斯曼
杀人不眨眼的比尔·哈里根
无礼的掌礼官上野介
蒙面染工梅尔夫的哈基姆
玫瑰角的汉子
以上《恶棍列传》
环形废墟
巴比伦彩票
通天塔图书馆
小径分岔的花园
刀疤
死亡与指南针
秘密的奇迹
结局
南方
以上《虚构集》
永生
釜底游鱼
神学家
埃玛·宗兹
阿斯特里昂的家
另一次死亡
德意志安魂曲
扎伊尔
神的文字
等待
门槛旁边的人
阿莱夫
以上《阿莱夫》
第三者
小人
罗森多·华雷斯的故事
遭遇
胡安·穆拉尼亚
老夫人
决斗
决斗(另篇)
瓜亚基尔
《马可福音》
布罗迪报告
以上《布罗迪报告》
另一个人
乌尔里卡
代表大会
事犹未了
三十教派
奇遇之夜
镜子与面具
翁德尔
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
贿赂
阿韦利诺·阿雷东多
圆盘
沙之书
以上《沙之书》
1983年8月25日
蓝虎
帕拉塞尔苏斯的玫瑰
莎士比亚的记忆
以上《莎士比亚的记忆》
Ⅲ 谁看过博尔赫斯的书好吗推荐几本呗~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46年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除图书馆中的职务,派任市场家禽稽查员,但作家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大大。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 作恶多端的蒙克·伊斯曼 杀人不眨眼的比尔·哈里根
玫瑰角的汉子 双梦记及其他 巴比伦彩票
小径分岔的花园 环形废墟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
刀疤 叛徒和英雄的主题 死亡与指南针
秘密的奇迹 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 结局
凤凰教派 南方 永生
釜底游鱼 神学家 武士和女俘的故事
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 埃玛·宗兹 阿斯特里昂的家
另一次死亡 德意志安魂曲 阿维罗斯的探索
扎伊尔 神的文字 死于自己的迷宫的阿本
两位国王和两个迷宫 等待 门槛旁边的人
阿莱夫 第三者 小人
罗森多·华雷斯的故事 遭遇 胡安·穆拉尼亚
老夫人 决斗 决斗(另篇)
瓜亚基尔 马可福音 布罗迪报告
另一个人 乌尔里卡 代表大会
镜子与面具 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 阿韦利诺·阿雷东多
沙之书 闯入的女人 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
叛徒和英雄的故事
Ⅳ 博尔赫斯的作品,全部。
【博尔赫斯作品】
诗集《面前的月亮》
散文集《探讨集》
散文集《我希望的尺度》
诗集《圣马丁札记》
传记《埃瓦里斯托·卡列戈》
论文集《讨论集》
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
小说集《杜撰集》
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
短篇小说集《虚构集》
诗歌散文集《影子的颂歌》
诗集《另一个,同一个》
散文评论集《序言集成》
短篇小说集《沙之书》
诗歌序言集《深沉的玫瑰》
短篇小说集《梦之书》
诗集《铁币》
诗集 《雨》
散文《什么是佛教?》
诗集《布宜诺斯爱丽斯激情》
诗集《夜晚的故事》
诗歌散文集《阿德罗格》
演讲集《博尔赫斯口述》
演讲集《七夕》
诗集《天数》
诗集《密谋》
短篇小说集《莎士比亚的记忆》
短篇小说集《阿莱夫》 来自 http://ke..com/view/33451.html?wtp=tt
Ⅳ 沙之书 最后为什么放在一千零一夜后面 最后为什么藏到图书馆。
因为作者最后想到这个故事。。。
Ⅵ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博尔赫斯在哪本书里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中英文对照:
What can I hold you with?
我用什么才能留驻你?
Jorges Luis Borges
博尔赫斯
I offer you lean streets, desperate sunsets, the moon of the jagged suburbs.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I offer you the bitterness of a man who has looked long and long at the lonely moon.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I offer you my ancestors, my dead men, the ghosts that living men have honoured in marble: my father’s father killed in the frontier of Buenos Aires, two bullets through his lungs, bearded and dead, wrapped by his soldiers in the hide of a cow;
my mother’s grandfather -just twentyfour- heading a charge of three hundred men in Perú, now ghosts on vanished horses.I offer you whatever insight my books may hold. whatever manliness or humour my life.
我给你我已死去的先辈,人们用大理石纪念他们的幽灵:在布宜偌斯艾利斯边境阵亡的我父亲的父亲,两颗子弹穿了他的胸膛。蓄着胡子的他死去了,士兵们用牛皮裹起他的尸体;我母亲的祖父——时年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名士兵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幽灵。
我给你我写的书中所能包含的一切悟力、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气概或幽默。
I offer you the loyalty of a man who has never been loyal.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人的忠诚。
I offer you that kernel of myself that I have saved somehow -the central heart that deals not in words, traffics not with dreams and is untouched by time, by joy, by adversities.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I offer you the memory of a yellow rose seen at sunset, years before you were born.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I offer you explanationsof yourself, theories about yourself, authentic and surprising news of yourself.
我给你对自己的解释,关于你自己的理论,你自己的真实而惊人的消息。
I can give you my loneliness, my darkness, the hunger of my heart; I am trying to bribe you with uncertainty, with danger, with defeat
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6)沙之书结局扩展阅读: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Ⅶ 博尔赫斯的全部小说的名字及时间
(省书名号):交叉小径的花园、刀疤、秘密的奇迹、凤凰教派、另一次死亡、扎伊尔、两位国王和两个迷宫、阿莱夫、瓜亚基尔、另一个人、镜子与面具、沙之书、作恶多端的蒙克-伊斯曼、环形废墟、南方、德意志安魂曲、神的文字、等待、第三者、遭遇、决斗、马可福音、乌尔里卡、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闯入的女人、杀人不眨眼的比尔-哈里根、巴比伦彩票、博闻强记的富内斯、死亡与指南针、结局、永生、死于自己的迷宫的阿本、小人、布罗迪报告、代表大会 等。
麻烦点赞,谢谢!
Ⅷ 博尔赫斯 沙之书最后为什么要把书藏起来
这篇小说中的故事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只是博尔赫斯所创造出来的这本离奇的“沙之书”有意思,他是把数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些关于无穷集合的理念结合到书这一物品上,继尔延伸到人的阅读生活上。无边无尽的阅读的确具有一种魔力,它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