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什么结局

一种说法是:太子朱慈烺兵荒马乱之中失踪。却说亲信太监接受崇祯皇帝嘱托,藏匿了太子等三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发布悬赏令,寻找这三个重要人物的下落。太监见利忘义,为重赏所诱,很快交出了三人,邀功请赏。李自成鉴于他们还未成年,没有处死他们。太子乘机向李自成提出三条建议:第一,不可惊动祖宗陵寝;第二,迅速安葬父皇、母后;第三,不可杀害百姓。从以后的事态发展来推断,李自成似乎接受了这些建议。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兵败后,把太子等三人,交给了吴三桂。多尔衮命令吴三桂不得进入北京,向西追击李自成,吴三桂不得不把太子等送到太监高起潜处暂时落脚。随着政权的迅速更迭,兵荒马乱之中,太子等三人便不知下落了。

第二种说法是:被清廷捕获杀害。崇祯太子一行三人后来到了外公周奎家中,还和长平公主见过一面,大家抱头痛哭。皇亲周奎害怕引来祸水,便将他们逐出家门,被巡逻的士兵逮捕。叫来太监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于是把他们送入宫中,考察他们对宫廷的熟悉情况,都对答如流。而一些投靠清朝的前明官员为了避免麻烦,极力证明太子是假的。一时间众说纷纭,真假莫辨。摄政王多尔衮的态度很明确,不必继续争论,真假都无妨。随后处死了主张太子是真的官员,又在次年四月初四,公开布告天下,说太子是假的,然后把他们秘密处死。清朝廷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不愿意承认前明的太子,果断处死,是为了避免改朝换代之际引起民心动摇。

这种说法在《石匾书后集》中的《烈帝本纪》及《太子本纪》中均可看到,应该说是符合历史真相的。但是,又有记载说后来太子在南方出现了,与此种说法似乎矛盾:慑于多尔衮的命令,吴三桂不得进京,他在途中释放太子,在皇姑寺把他交给太监高起潜。高起潜和太子前往天津,由海路抵达扬州。他发现南明当局并不欢迎太子,想杀死了事。他的儿子高梦箕(原任鸿胪寺少卿)极力反对,挟太子渡江,辗转来到苏州、杭州。

这时候已经当了监国的朱由崧,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前来投奔,十分害怕,因为如果证明这个少年真是太子,他就得归政,于是朱由崧打定了主意,坚决不承认前来投奔的少年是真太子。但是无论在朝廷上如何盘问,少年都对答如流;从北方逃过来的老太监也都指认少年确实是太子朱慈烺,尽管如此朱由崧还是一口咬定少年是假扮太子,不由分说把他关进监狱,并将知道内幕的一些大臣毒死。据说,后来清军攻破南京,太子朱慈烺被押回京,在北京被清朝当局处死。清朝方面的行动,使真假太子之谜又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更加难以辨别了。

㈡ 全军覆没以殉国,被称为一个王朝最后的脊梁,大明这四支最后的强军是什么

白杆兵、天雄军、关宁军和铁人军。白杆兵擅长山地作战,是大明王朝女将军秦良玉一手创造的军队,整支军队的拿手武器就是战力锐利的白杆枪。在大明王朝晚期的时候,秦良玉带领的白杆兵平息叛乱,四千兵力血战满清八旗并使其全军覆没等等战役,突显了白杆兵独有的威风,甚至连崇祯都亲自召见秦良玉。最后白杆兵在抵抗张献忠战争中全军覆没。

铁人军具有极其强悍的战斗力。铁人军是郑成功花重金打造的重装步兵,毕竟郑成功不缺钱。铁人军就是郑成功的精锐部队,几乎光复了东南半壁江山,收复台湾时,也让荷兰人闻风丧胆。

㈢ 明朝末年,东林党人中的五大抗清名臣的结局是怎样的

提起晚明历史,东林党是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东林党掌握着晚明时期的社会舆论,也享受着国家给予的最大利益,但最终明朝却因为东林党挑起的党争而亡国。东林党是士绅和商人的集合体,因为数量庞大,所以党人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明朝最危难时刻,有投降的东林党人,也有成为英雄的东林党人。本文就选出五位东林党人中最著名的抗清名臣予以介绍。

㈣ 明朝最后一个太子结局是怎样的真的和李自成差不多吗

3月18目,李自成军攻占了北京外城,崇祯帝朱由检被农民战争的连天炮火吓得手足无措,自缢而死。临终前,他手执十六岁的太子朱慈烺,命他迅速出逃生。但这位亡命太子的后事究竟如何呢?自明末清初以来,众说不始终是人们很感兴趣的一桩疑案。

这一地区的一些地方志,都能为这个故事佐证;在李士淳本人编的《阴那山志》中,还收有“山和尚”的一首诗,题为《题阴那山五指峰二绝》。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和尚的非凡身份;李士淳的后裔李大中,在辛亥革命以后曾撰写过记述李士淳生平事略的文章,其中不仅提到了李潜遁归乡后的作为,还印证了所谓“变山和尚”就是崇祯太子朱慈烺。

㈤ 卢象升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卢象升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对兵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崇祯中后期,对卢象升非常倚重,伴随着卢象升的功劳越来越大,自然眼红之人也是越来越多。

当时明朝面临着三方面的巨大压力,首先便是满清雄踞关外,虎视天下,其次则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中原和陕西之间不断徘徊,最后是张献忠的大西军,把明朝军队耍得团团转。

为此卢象升一边要对付境内的流寇,一边要对付关外的清军,实在是忙得不可开交。即使是当时的总督洪承畴,对卢象升都是敬佩有加。

可是有人不服气,比如说兵部尚书杨嗣昌,他认为自己也有剿匪的才能,并且认为不能将天下军权都交给卢象升一个人。

为此卢象升虽然顶着一个总督天下兵马的头衔,可是能调动的兵马只有不到两万人。剩下的人马都被杨嗣昌弄去搞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大计划去了。

为此卢象升只能统领不到两万人向清军发起进攻。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前线还没开打,后援就着火了。

  1. 首先是巡抚张其平不发军饷,简直不把这位总督天下兵马的大元帅卢象升放在眼里,没有军饷,手底下的士兵能卖力吗?
  2. 其次大同总兵王朴带着自己的人马,提前离开了卢象升的指挥。他似乎是得到了什么消息,不愿意和卢象升一起战死似的。这样卢象升手下三镇人马就足足少了一镇。
  3. 再者卢象升遭到清军包围后,派遣杨廷麟前往高起潜处求救,可是高起潜得知以后完全没有救助卢象升的意思,很显然,他就是要看着卢象升战死。

㈥ 此太监深受崇祯信任,却只会在战场上使绊子,为何最后还投降清朝呢

明朝自建立以来,朱元璋就留下的祖训:内臣不得干涉政事,违犯者斩首。朱元璋甚至还下令铸造铁牌,把这句祖训刻在铁牌上,放置于宫门中央,以警示后人。不过,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早把祖训丢到脑后,并大肆重用太监,使明朝变成太监王朝。

明军

高起潜在战场上不救援卢象升,导致卢象升战死,之后更是率军逃跑,明军遭到惨败。高起潜甚至要承担主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却不处罚高起潜。

㈦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呢

1644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就已包围了京城。满清辅政大臣、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曾尝试和李自成部协同作战,共同砍伐明朝这棵大树,但李自成没有回应,此事终告无果,直到大明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率骁勇善战的关宁铁骑回师勤王,多尔衮这才明白一块肥肉已落入李自成之口。

李自成、刘宗敏等人愚不可及的行为,暴露了农民军领导层目光短浅与素质低下,致使几乎已唾手可得的万里江山白白拱手送人了。吴三桂率关宁军杀了个回马枪,打跑了唐通,一举重夺山海关,李自成这才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再次派人招抚吴三桂。为表诚意,他亲自将吴襄释放出狱,还设宴替他压惊,以笼络、安抚三桂,但机会稍纵即逝,为时晚矣

吴三桂将李自成派来招抚的两个使者一个处死一个割耳放回。李自成知道山海关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为挽救大局,他不顾牛金星、宋献策等谋士的劝阻,决意率军亲征吴三桂。彼时,满清八旗在辽东窥视中原,多尔衮早就将攻灭明朝、定鼎中原作为目标,他亲自统领10万满蒙精锐,长途跋涉,向山海关袭来

吴三桂心里很清楚,仅凭山海关一座孤城和5万关宁铁骑是很难持久的。前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有满清虎狼之师,自己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形势危殆,已经把他推到关前虎啸、关后狼嚎、进退无路的绝境,必须做出最后的抉择了。复投李自成已不可能,万般无奈下,他提笔写信给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向他“泣血求助”,洪承畴、祖大寿等明朝降臣从中斡旋,最后多尔衮与吴三桂歃血为盟,同意出兵相助。

多尔衮行事一向果断,和吴三桂达成借兵协议后,他立马率阿济格、多铎二王并5万满蒙铁骑浩浩荡荡开赴山海关。

在关外石河西岸红瓦店(史称一片石),李自成将18万大顺军主力摆好阵势,专等吴三桂前来厮杀。吴三桂也几乎投入了全部血本——5万关宁铁骑,双方刚一接触,立即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拼死较量。李自成人多势众,且大顺军作战一向勇猛,李又亲自指挥督战,到将近中午时,关宁军便精疲力竭,已经抵挡不住了。埋伏在附近山上的多尔衮见时候已经差不多了,一声令下,数万精于骑射的八旗劲旅以锐不可当之势铺天盖地遮杀了下来,很快就冲入闯军阵营中大砍大杀,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清军如狼似虎,大顺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李自成见势不妙,急忙退走,刘宗敏腿部受伤,也随之溃逃。清军、关宁军紧追不舍,追击了40余里,一片石之战,大顺军阵亡了15员将领,十几万精锐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死尸漫山遍野都是 。大顺军残部溃退到永平,派人和吴三桂议和,李自成答应交出明太子,吴三桂则答应保证让李自成平安回到京城。

多尔衮看穿了李自成的意图,他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命关宁军全体将士全部剃发易服,表示归顺满清之意;接着又命吴三桂军做先锋,再调拨八旗马队1万人给他指挥,令他立即起兵追剿李自成。

回京城后,李自成为泄愤,下令将吴襄以及30多位吴家老幼全部处决。吴三桂悲愤交加,发誓报仇,从此与大顺农民军作战变得更加疯狂与凶猛了。

顺治元年(1644)4月29日,李自成匆匆称帝,接受百官的朝贺。第2天,大顺军便撤出了京城,经山西向陕西而去。一直衔枚急追的吴三桂正准备率兵入城,却接到多尔衮严令,命他不必进城,而是率军向西北追击李自成,并不许他护送崇祯太子入城。吴三桂无奈,只好将太子送到宦官高起潜家里,自己则率军绕过京城,往西北方向追击李自成去了。此时京城里的明朝遗老遗少们正准备迎接“报君父之仇”的吴三桂回京,感激他击败了贼寇,哪知左等右等也不见吴三桂的影子。直到多尔衮率领一队扎着辫子的清军浩浩荡荡进入京城,并直奔紫禁城而去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抗贼英雄”吴三桂已经投靠满清,成了大清的“平西王”了

㈧ 明末时期李自成攻破京城,最后为啥是曹化淳来背锅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的京城被闯王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其实也不算攻破,是有人开城门把闯军放进城的,至于是谁最先向闯军投诚并打开城门?至今没有一个最准确的说法,基于闯军围城时,已经不太相信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能效忠自己的崇祯皇帝把守城门的大部分任务交给了亲信太监,所以对于城门到底是谁最先打开的这个责任在后来全推给了太监。

曹化淳很冤枉,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源于他大宦官的身份,还是和东林党人关系亲密的大宦官,双方纠葛太深,对于曹化淳来说就是罪,东林党需要撇清明亡的责任,也不能和阉党有勾结,所以就不能让曹化淳说话,即使说话,也要让他的话没人信,要做到这一点,在不杀人的情况下只有不断的诋毁,于是有了曹化淳首开城门投降的历史记录,至于曹化淳本人,在天下人都认为他是坏人的情况下也只能作诗明志了:

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㈨ 吴三桂在云南反清后,军队打到了哪儿,就再也打不动了最后是怎样死的

吴三桂(1612~1678) 明末辽东总兵、清初藩王。原籍徽州,由高邮流寓关东,为辽东(今辽宁辽阳)籍人。字长白,一字月所。父吴骧任参将军职,后任京营中军都督。舅祖大寿为辽东总兵,后降清。认总监高起潜为义父。崇祯末,受命出镇,任宁远总兵。在京城得名妓陈圆圆(一作沅沅)纳为爱妾。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兵进京师,崇祯帝封其为平西伯,令率军“勤王”。兵抵丰润,北京已攻陷,知不可阻挡,留家书于骧,率军回程,攻占山海关。受李自成招降,第二次南下,“朝见新主”,至永平沙河得悉京城“拷掠”明官,陈圆圆为刘宗敏所掳(实被扣押),重返山海关。与李自成东征军先战于永平,再战于石河,败守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伪装议和,与自成订立和约,返身即开门迎降,与多尔衮所率清军袭杀义军。随清军南下,五月初一兵抵京师,清廷不准其入都,令率军继续追击西撤的李自成义军,得爱妾陈圆圆。清封为平西王。率军随英亲王阿济格由大同北绕边墙腹背攻击自成陕北守军李过等。李自成撤出西安后,又随阿济格紧紧追踪义军,配合多铎主力兵进江南。南明桂王(永历帝)政权建立后,于顺治八年(1651)率兵入川,先后攻取成都、重庆、叙州等地,又于次年击败刘文秀于保宁(今四川阆中)。清为笼络,于顺治十年()嫁太宗第十四女与其子吴应熊。受洪承畴节制,率兵入云贵。击败李定国,十六年(1659)桂王走缅甸。受清命镇云南。十八年,胁逼缅甸交出桂王,次年(即康熙元年)杀桂王父子于昆明。兼辖云贵两省,坐镇10余年,日练士马,安置私党,俨然有割据之势。时朝廷有撤藩之议。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举兵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贵州提督、四川巡抚提督纷起响应。一度攻占湘黔赣诸郡城,耿精忠、尚之信相继叛清。十七年(1678)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同年八月病死。其孙吴世璠继立为帝,兵败自杀。

(文字资料选自夏东元主编:《中学网络全书·历史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1994年版。)